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于今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25个基点,这是自去年12月以来的首次降息。鲍威尔表述此举为“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型降息,意在应对就业市场疲软的迹象,同时试图在通胀仍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谨慎放松货币政策。

美联储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到4.00%至4.25%之间。这是美联储2025年第一次降息,也是继2024年三次降息后再次降息。

美联储在会后发表声明说,近期指标显示,美国上半年经济活动增长放缓,就业增长放缓,通胀率有所上升。鉴于风险平衡变化,委员会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

这次降息反映出联储局内部日益形成共识,疲软的就业市场需要透过更低利率来提振。

以下,我从多个角度分析这次降息的意义,并结合我在过去两年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观察和论述,看看这背后的逻辑、风险与展望。

国际主流媒体与市场的看法

对这次降息,国外主要媒体与经济分析人士给出了一些共识,也指出若干分歧和隐忧:

共识的方面

就业市场弱化成为主要考量。彭博、路透等机构普遍认为,美联储此举是对就业增长放缓以及市场出现“软点”的反应,而不是因为通胀问题已有完全解决。鲍威尔在声明中强调,对劳动力市场疲软的担忧是主要驱动因素。

通胀仍然高位,降息不能急于求成。虽然物价上涨的态势已有缓和,但核心通胀仍未稳定在美联储的目标水平(通常认为为2%)。市场与媒体普遍认为,美联储将继续谨慎行事,避免因过快放松政策而使通胀反弹。

政策信号具有“鸽派”但有限性质。多数评论认为,此次降息虽然体现了放松政策方向,但降幅不大,传递给市场的是缓步放松、试探性降息的信号,而非开始大规模货币刺激。市场普遍预期未来剩余时间里可能还有两次类似幅度的降息。

分歧与风险

通胀回升风险。一些经济学家警告,如果美国持续受到关税、供应链瓶颈或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压 力的影响,通胀可能再次加剧,这会使得降息带来的好处被抵消甚至引发新的不稳定。

政策独立性与政治压力。有媒体注意到,新上任的美联储理事 Stephen Miran 提出的更激进降息意见,以及总统特朗普对降息的呼声,都可能对美联储决策造成外部干扰。这使得美联储在“降息幅度”与“节奏”上面临更大的权衡。

市场过度乐观的预期可能落空。虽然市场普遍已定调预期未来还有两次降息,但有的评论也指出,如果就业恶化加剧或通胀回升,这些预期可能需要调整。换言之,这次25个基点降息虽是风向标,却并不一定意味着持续宽松的大门已被彻底打开。

特朗普仍然没有变成降息的“主角”

这次降息对特朗普来说并非坏事——他数月来批评美联储不肯降息,并声称利率应降至1%。

在社交媒体上,特朗普曾称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是“真正的笨蛋”,指责他因长期维持过高利率而阻碍经济。

“太晚了!必须降息,立刻!而且要比他原本想的更大幅度。房市将会飙升!!!”特朗普本周在一则社交媒体贴文中写道,矛头直指鲍威尔。

特朗普的施压并不仅限于言语。因为上个月美联储联出现短期空缺,他迅速任命了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芬·米兰(Stephen Miran)进入美联储,以赶上本周的会议。

他的政府还曾威胁要解雇并调查鲍威尔,并因试图解雇联储局理事丽莎·库克(Lisa Cook)而陷入法律纠纷。

对批评者而言,特朗普的举措构成了近代史上对联储局独立性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过有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本周美联储会议上气氛如何尴尬,降息即使没有特朗普的施压也势在必行。

“总统的政策确实造成了迫使美联储出手的经济形势,”B. Riley Wealth的首席市场策略师阿特·霍根(Art Hogan)表示,“但我认为,总统不断对联储局施压要求降息,实际上一点影响都没有。”

恰恰相反的是,美国总统鲍威尔陪衬之下的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也许会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佳美联储主席。

我对此次降息的认知

我过去两年中对于美联储政策的观察、解读与判断,对理解这次降息有三点认知:

央行独立性与政治压力

我曾指出,美联储与政府之间在政策目标与方向上存在毫无疑问的张力。政府(包括总统及其经济团队)往往希望通过降息或其他货币事务干预,以支持其宏观经济和选举承诺。美联储则在控制通胀与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必须保持一定自主性。我曾在题为《美联储与特朗普政府的较量进入新阶段》中,提到特朗普政府在关税政策与财政政策上的主动性可能对美联储构成降息的压力,但美联储更看重的是通胀与经济基本面的信号。

此次降息虽部分回应了就业弱化和经济下行的信号,但鲍威尔强调“风险管理式”(risk management)降息以及点阵图中对未来降息次数的保守判断,显示美联储仍然在努力保持政策自主性,不被政治短期需求所完全左右。

今天,鲍威尔再度强调,美联储坚定致力于维护其独立性。

通胀并未根本摆脱高位‐核心关注仍在

我多次在文章中强调,通胀特别是核心通胀(剔除食品、能源等波动项后那部分)具有“滞性”和“惯性”,政策判断必须基于通胀预期、薪资上涨、供应端结构性问题等。仅仅因为短期通胀数字有所回落,就贸然降息,可能导致“反弹”或通胀预期失控。

在今天的降息中,美联储并未声称通胀已回到目标,而是强调就业市场的软化和下行风险。这与我此前的一贯看法相符:美联储更可能在通胀尚未完全可控但经济下行风险明显时,采取试探性或渐进式的放松。

降息节奏与政策路径的不确定性

我也曾在分析中指出,美联储虽有意愿在一定条件下降息,但路径上充满不确定性。我曾说过:“更多良好的数据将增强我们对通胀的信心”是下降息的前提;在没有那些“更良好的数据”时,美联储不会急于行动。

今天的降息可以被看作是在这种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谨慎试探:先降 25 个基点,观察劳动力市场、通胀指标、财政政策影响等是否与预期一致,再决定下一步。

此次降息对美国经济与全球的潜在影响

对美国经济的短期提振作用

降息将稍微降低借贷成本,有助于刺激投资、鼓励企业扩张与消费者支出。对一些边缘行业和高利率敏感型行业(如房地产、耐用品消费、资本密集型投资)可能尤其有帮助。

就业市场如果继续放缓,降息可能减缓失业率上升的压力,改善企业与家庭的信心。

风险与挑战

通胀回升或预期走高:如果通胀因素(供给链、劳动力成本、关税或能源价格等)未能持续向好,下调利率反而可能引发物价和预期上涨。

美联储政策工具边际效应递减:利率已经处于相对高位,市场对降息的敏感性已经下降,货币政策的传导可能比之前更加滞后。

财政政策与外部冲击的不确定性:政府支出、税收政策、贸易政策及地缘政治风险对通胀和增长的影响仍然显著。如关税政策、贸易壁垒、全球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均可能对政策效果产生干扰。

对全球的溢出效应

资本流动与汇率影响:美联储降息意味着美元回报率可能下降,部分资本可能流向新兴市场或其他货币资产;但如果市场认为降息空间有限,美元仍可能保持强势。对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利差与资本流动将是关注重点。

商品价格与通胀全球传导:如果美国的通胀压力未被抑制,其对全球供应链、商品价格的传导仍可能加剧其他国家通胀,尤其是进口依赖国。

政策协调与外部环境敏感性:在全球经济放缓、贸易摩擦频发的背景下,美国稍许的货币政策调整,可能触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外债成本、国际贸易融资成本、资本市场波动等。

对中国的意义与政策建议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这次美联储降息应有清醒认识,也应抓住其中机遇,同时防范潜在风险。

外部金融环境的改善与利好

降息可能降低美元利率水平或减缓其上行速度,有助于缓解新兴市场以美元计价负债的融资成本压力;中国企业尤其是那些有外债或与国际资本市场有较多关联的实体可能受惠。

人民币汇率与资本流动的双向修正

如果美联储的政策态度被市场解读为宽松方向,中国可能面临资金回流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预期。这既是机遇(促进资本流入、进口商品成本降低等),也可能增加出口竞争压力;短期内应关注资本账户波动与外汇储备管理。

政策自主性与内部结构调整

中国应继续强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面对外部利率环境的波动,更要坚持适度宽松、精准调控,以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制造业的复苏。同时,要加大对供给端改革力度,如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物流与原材料成本,以对冲全球通胀与供给链风险。

预防外部冲击与控制风险

包括金融市场波动、资本外流、外债负担上升等风险。中国的金融监管应继续保持稳健,审慎评估外部政策调整带来的边际风险,并加强风险预警机制。

降息释放的重要信号

美联储此次降息25个基点,看起来幅度温和,却并非无甚作为。它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标志性意义:

说明就业市场疲软已被视为威胁增长的实质问题,美联储政策重心从单纯抑通胀向“通胀与就业双目标”之间的权衡迈进一步。

显示政策制定者对于未来通胀走势与经济疲软的高度不确定性,未敢冒险重启大规模宽松。

为市场预期提供锚点:降息路径可能是渐进的,25个基点将成为未来降息会议中常见的单位;通胀与劳动力市场数据将成为决定下一步行动的关键。

综上,这次降息契合其对美联储“谨慎降息”、“降息先行,但路径未定”“通胀尚未完全控制”的判断。换而言之,这是一种基于风险管理的政策转向,而不是基于一种“政策放松周期”的彻底开始。(财富中文网)

作者王衍行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前副秘书长、财政部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杜晓蕾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