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原创内容请勿转载

特朗普与普京将于当地时间星期五在阿拉斯加最大城市安克雷奇附近的一座军事基地会晤。阿拉斯加作为美国第49个州,特朗普从华盛顿飞抵此地需要8个小时,堪比国际航线。难怪他此前对媒体发言时发生口误,称“下个星期五我要去见普京,我要去俄罗斯了”。

地理上,阿拉斯加与俄罗斯本土仅隔着狭窄的白令海峡,两国海峡岛屿间最短距离甚至不足5公里。然而,普京从莫斯科飞往安克雷奇同样需耗时10小时。这种地理上的似近实远,在心理、文化与政治层面体现得更为深刻。表面上看,特朗普与普京似乎走得颇近,但两国追求的战略利益与目标实则南辕北辙。

特朗普上周宣称将推动俄罗斯与乌克兰进行“土地交换”,八字尚未一撇便迫不及待抛出此议。这与其地产商背景形成的思维定式密不可分,土地交易与开发的本能冲动深植于其政治思维中。无论是试图拿回巴拿马运河、购买格陵兰岛,还是设想将加沙变为度假胜地,皆源于此。而阿拉斯加州本身,恰恰就是历史上一次著名土地交易的产物:1867年,克里米亚战争后元气大伤的俄罗斯将这片看似无价值的冻原以720万美元(约合今日1.56亿美元)售予美国。当时美国舆论哗然,负责此事的国务卿西华德被斥责得体无完肤。直到1896年此地意外发现黄金,继而又探明丰富油气资源,西华德的“赌博”方被后世誉为远见卓识。

今日阿拉斯加的价值,远不止于自然资源,更在于其地缘战略与军事安全地位。美国在此构筑了拱卫北美安全的军事基地,扼守连接太平洋与北冰洋的唯一海上通道——白令海峡,故有“北方卫士”之称。许多人认为两次世界大战未殃及北美,此观点并不确切。二战期间,日本曾染指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岛,一度占领阿图岛(日称“热田岛”),1943年美日在此激战,岛上日军终被全歼。冷战时期,这片“偏远”之地同样未能置身事外,戈尔巴乔夫曾称其为东西方阵营的“冰幕”,与欧洲的“铁幕”遥相呼应。

阿拉斯加脱离沙俄版图虽已158年,俄罗斯印记仍处处可见:白令海峡两岸的尤皮克人、楚科奇人等土著(爱斯基摩人后代)往来从未断绝;许多原住民沿用俄式姓氏,信仰东正教;安克雷奇历史最悠久的建筑正是东正教堂。阿拉斯加前州长莎拉·佩林(2008年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因被抨击缺乏国际视野时曾辩称“站在阿拉斯加可以看到俄罗斯”,此言反遭舆论讥讽其目光短浅。

如今,美俄领导人聚首这片见证历史纠葛与战略博弈的土地,共商当今世界核心议题。人们不禁要问:他们的视野之中,究竟能容纳多远的世界?

从阿拉斯加看世界究竟能看多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