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领奖台上,那位35岁的中国科学家挺拔的身影,穿透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烟云,至今依然照亮着无数华夏儿女的心灵。

“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不如人的心理。”杨振宁多次在公开场合这样评价自己的意义。1957年,年仅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共同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在民族饱经忧患的年代,这位物理学家用一座诺贝尔奖向世界证明:中国人凭借不懈的努力,同样能够攀登科学的高峰。

杨振宁留下的自信之光

1957年诺贝尔奖颁奖现场。

诺奖的突破

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打破了物理学界长久以来被视为圭臬的“宇称守恒”定律,彻底改写了人类对基本粒子世界的认知。

当年,两位青年科学家的假设提出之初并没有被学界接受,甚至遭到一些知名学者的公开反对。

面对质疑,杨振宁与李政道展现了不畏权威的科学精神,从实验数据的细微矛盾中寻找破绽,顶住“挑战整个物理学界”的压力。

最终,物理学家吴健雄的实验验证了他们的理论,也由此开启了华人科学家在世界科学舞台大放异彩的新时代。

科学巅峰

不过,在杨振宁自己看来,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甚至不是他最重要的科学贡献。

他与米尔斯于1954年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认为是与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

这一理论虽未直接为杨振宁和米尔斯带来诺贝尔奖,却如同一座科学富矿,自1960年代起持续为粒子物理领域输送突破性成果,先后推动7位科学家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现代物理学史上“衍生诺奖最多的理论框架之一”。

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评价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

自信的种子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第一批接受现代教育的大学生,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将全部精力投入教书育人。他“有生应感国恩宏”的信条,深刻影响了杨振宁的一生。

当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来,杨武之兴奋地告诉杨振宁的弟弟妹妹,不要小看中国人在世界上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深远意义。

这件事至少使一部分中国人,特别是知识界,打掉了自卑感,从心理上敢于同西方人一争短长了。

杨振宁始终牢记父亲的嘱托,晚年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他曾动情地说:“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科学桥梁

1971年,杨振宁成为中美冷战期间第一个访华的科学家,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他亲自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持续资助大陆学者近百人到美国进修,这些学者成为后来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1997年,75岁的杨振宁应邀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立志要打造“中国版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他捐献100万美元现金,募集超1500万美元资金,引进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延揽密码学专家王小云院士,邀请张首晟、文小刚等一批杰出学者来工作。

培养中国杰出人才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由纽约石溪迁回北京清华园定居,将住所取名为“归根居”。他写下《归根》一诗:“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四年后,82岁的杨振宁站上清华讲台,为100多位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整整一学期,他每周都会出现在教室,一个半小时的课程,从头讲到尾。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称他是“定海神针”,帮助清华引进了一批原本不可能回来的大师。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站在清华第六教学楼的讲台上,面对100多位大一新生,从秒、光速等最基础的物理概念开始讲授《普通物理》。整整一学期,他每周都会出现在教室,一个半小时的课程,从头讲到尾。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杨振宁一生的治学格言,也是他的人生写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