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抑郁的人要么就是通宵未眠,要么是浑浑噩噩是睡非睡的熬到天亮。你可能试过按时吃药,坚持运动,认真配合心理咨询——可你发现心理上的那个空洞、匮乏、无力、悲观的感觉始终还在,面对生活你却总还是没有信心,提不起劲,为什么该做的都做了,绝望感却像影子一样始终甩不掉?
2024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了一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重要研究。科学家们追踪了2118名抑郁症患者两年,发现一个残酷真相:在众多抑郁风险因素中,孤独感对病情恶化的预测能力最强,甚至超过创伤经历和家族遗传史。没有深度情感联结的患者,抑郁反复发作率高达74%;而拥有真实情感支持的人,复发率骤降至21%。
研究结论令人警醒:药物、运动、咨询都重要,但当一个人失去了“关系的归属感”,抑郁就如潮水反复倒灌。
02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道破疗愈的核心:“真正疗愈我们的,是关系,是被看见、被理解、被允许不那么好。”这种“被看见”的感受,是生命至暗时刻这种最强有力的光——让你在痛苦时,能感受到有温暖、爱、支持和陪伴。
当然光有理解也是不够的。
很多患者身边有很多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但是内心的坚冰仍然无法化解。就像一位康复者曾跟我说:“我知道家人很关心自己,但是他们的关心根本链接不到我的内心,他们无法接通我内心的频道”。为什么会这样呢?通常是因为家人太想说服患者,太想通过大道理说通患者了,其实在这个阶段患者可能更需要的就是单纯的陪伴和倾听。
抑郁的本质,其实是一套僵化而自我攻击的思维模式。患者的内心已经充满了太多的规条和大道理,如果身边的人还是一味地讲大道理,患者自然是听不进去的,甚至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03
五百年前,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早已点破症结:“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外在事物本无意义,是我们内心的诠释赋予它们重量。抑郁人的困境,恰是困在自己构建的认知牢笼里。
朋友小雅曾深陷重度抑郁。药物和咨询收效甚微,直到她开始每日静坐观息。起初痛苦不堪——闭眼全是领导斥责、前任嘲讽的闪回。老师只告诉她:“不迎不拒,看着念头来去,而自己就像河岸边的观察者一样,你只是看见水在流动,但是你的心不要随着心的流动而流走”。
(推荐抑郁的朋友去看两本书,学习如何用正念走出抑郁,第一本是《情绪自救》,第二本是《抑郁症打卡自救》)
她读《道德经》时被“上善若水”这句话感受颇深:“原来我一直逼生活按我的剧本走,忘了像水一样顺应无常。”她不再执念“必须升职”“必须结婚”,她开始练习正念,在喝茶时感受茶香,洗碗时聆听水流。半年后她说:“不是世界变温柔了,是我的心变宽广了——能盛下波动,也能容受无常。”
而这种转变也正印证了正念疗法的核心:当我们学会觉察念头而不被裹挟,就夺回了情绪的主导权。当类似“我不行、我完了”的念头升起时,马上回到呼吸的觉察上,此刻也间接做到了对念头的觉察,很快我们就会发现念头也只不过就是念头而已,它是虚假的,并且很快就会消失。这时我们的心境、看法也就会随之变得正向、理性。
04
真正的治愈,从不是单向的依赖。他人的温暖理解如同土壤,提供安全生长的环境;而思维模式的转化,则是破土而出的生命力本身——当你开始练习正念,在念头出现时保持觉知(正念),在自我批判时保持觉知。焦虑来袭时,同样保持觉知,静静感受身体在焦虑时的变化,看念头如流动的水,不随波逐流——你就从焦虑的淤泥中解脱出来,心清净污染。
其实抑郁最好的解药就藏在觉知(正念)里:对一切的想法、感受都只是允许,允许想法如此的来,允许感受如此的来,允许他人如此的看我,允许事情如此的发生,允许我是如此的表现,允许一切如其所是,当你如此的去做,你的心念就会转变,你的气场就会转变,一切的烦恼痛苦,一切外在的窘境都会离你远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