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能否撑起“Pro Max级别”豪赌


小米能否撑起“Pro Max级别”豪赌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谢绝转载。

9月19日,小米集团合伙人、手机部总裁卢伟冰通过一场直播,提前剧透了小米17系列的核心升级点,围绕“为何跳过小米16”、“是否抄袭苹果”、“是否搭载玄戒芯片”等争议逐一回应。

然而,伴随而来的质疑并未减少:跳号命名是否炒作?设计语言是否模仿?小米此刻的“迎战”,背后是一场延续五年的战略豪赌,而非一场简单的新品发布。

01:跳过“16”的底气,藏在芯片与命名之外

小米决定跳过“16”直接发布17,并非简单的市场噱头。对此,卢伟冰在直播中给出两大解释:一是技术进步的幅度足够大,达到了“跳跃式升级”的标准;二是数字“7”在小米内部具有“幸运数字”的文化含义,SU7、YU7等产品已经构建了品牌认知。用新的数字命名,是为突出产品的代际革新,也传递一种内部自信。

这一代小米17系列将首发搭载高通最新一代旗舰芯片,并获得全球首发独占权。卢伟冰透露,小米与高通提前两年启动深度合作,派出专属研发团队驻场联合开发,从底层驱动到多媒体算法,共同定义了超过100项芯片特性。这不仅是小米首次全面参与SoC定义过程,也被官方视作“芯片调校能力进化”的标志。

尽管外界对小米是否采用自研玄戒芯片表示关注,卢伟冰明确表示:玄戒芯片尚未用于17系列,但其在平板等设备中表现良好,玄戒芯片的研发经验为小米在与高通等外部芯片厂商合作时提供了重要赋能。未来,小米将继续沿着“自研+外采”双线并行的路线前进,通过自研芯片积累技术能力,同时借助外采芯片快速推出高性能产品,最终实现两条路线的协同发展。

价格策略上,小米17标准版延续“加量不加价”的定价思路,而Pro与Pro Max机型则主打“体验溢价”,仍围绕性价比展开产品组合,但不再以“低价”作为唯一吸引力。

此外,卢伟冰还在直播中提到,小米 17 系列不仅会有 Pro Max,而且之后依然会有 Ultra 版本。

他表示:Ultra 还会有,Ultra 就是 Ultra,Pro Max 就是 Pro Max,Ultra 也将有新技术。另外,他也表示这次没有Air机型。

2:从设计到背屏,小米要做差异化,还是要像苹果一样?

在话题热度达到顶点之际,小米17系列的背屏设计成为舆论焦点。部分网友指出,其横向模组布局与iPhone 17 Pro系列的后摄拼接结构“极度相似”,质疑其“东施效颦”。特别是“小米17 Pro Max”的命名,更被指与苹果产品“重名”,引发“这是苹果的Pro Max,还是小米的?”调侃风波。

面对外观争议,卢伟冰并未回避。他展示了2021年发布的小米11 Ultra,指出早在四年前小米就开始尝试类似设计语言,当时就已采用横向模组与后置副屏。他强调,小米在设计上始终追求差异化,而非模仿;这一次在小米17 Pro和Pro Max上搭载的“妙享背屏”,是一次功能与交互性并存的探索。

小米能否撑起“Pro Max级别”豪赌

根据近期小米发布信息来看,小米17 Pro系列背屏可支持时间显示、图案切换,并可用于后摄自拍、车机控制等场景。这一背屏并非单纯的“炫技”,而是试图在高端旗舰视觉趋同的当下,构建出可辨识的产品ID。与苹果的“灵动岛”相似,这块副屏被赋予了品牌交互语言的属性。

但外界评价依然分化:一部分用户认可其创新思路,认为相较苹果更具可玩性;另一部分则认为该设计位置与iPhone模组重合,易被误解为“伪创新”。尤其在设计趋同严重的旗舰市场中,“独特性”与“模仿感”之间界限变得微妙,小米此举虽有技术积累支撑,但公众接受程度仍取决于实际体验反馈。

另外一个引发关注的点是产品结构的“高度对齐”。小米17为主力机型,Pro与Pro Max分别覆盖中高段位,与苹果iPhone 17系列的尺寸规格形成一一对应。这种几乎完全同步的策略,使得“小米对标苹果”从一句口号变成了实打实的产品结构映射。过去五年,小米每年都喊“对标”,但今年首次在发布节奏、命名结构、配置堆叠等多个维度上实现“同代同级”。

03:从剧透到交锋,小米这次不是模仿,是豪赌

过去五年,小米高端化之路并不平坦。从小米10试水,再到小米14开始喊出“全面对标苹果”,每一次产品更新背后,都伴随着小米董事长雷军与卢伟冰对“高端化”的反复表态。但在真正的市场份额与用户心智中,小米始终未能撼动iPhone的地位。

直到2025年,小米决定不再“错峰”,而是同步上阵。近日雷军直接发文称,小米17系列是“全面对标iPhone,正面迎战”;卢伟冰也说:“苹果依然非常出色,iPhone 17系列的成功大家都看到了”,但他强调小米“有足够信心,才能同代同级地直面iPhone”。这不只是态度转变,更是一次节奏层面的决策。过去小米发布常选择苹果之后避开锋芒,如今主动压在节点之上,是一种产品信心,也是一次策略背水一战。

回顾历史,小米并非第一次在数字命名上做文章。2018年,小米跳过7发布小米8,解释是“八周年”;这一次跳过16发布小米17,同样被赋予“越级突破”与“文化含义”。与苹果当年跳过iPhone 9发布iPhone X如出一辙,小米显然深知“数字背后的感知价值”。但不同的是,苹果靠硬实力定义规则,小米仍在以命名话术叠加技术升级争取市场注意力。

虽然目前小米官方的造势让人感觉似乎在芯片调校、自研能力、硬件堆料都已到位,小米具备与苹果掰手腕的实力了。但事实是,在iPhone 17系列预售破纪录、线下排队重现、黄牛高溢价回归的背景下,小米17系列是否真能“热销对热销”,仍是未知数。

从发布节奏到命名策略,从背屏设计到芯片联合定制,小米这次并没有回避iPhone,而是选择全方位“照镜子”。但也正因如此,小米17系列将面临最严苛的市场审视——既要证明不是模仿,又要跑出自己节奏;既要站在苹果身边,又不能被看作苹果影子。

尾声:对标只是序章,决胜靠生态与体验

小米17系列的出现,标志着小米对苹果的“对标”战略进入了新阶段:不再是学习曲线上的模仿,而是一次品牌能力与产品节奏的实质交锋。

跳过16,是为了制造“跃迁感”;定名Pro Max,是为了与苹果全面对位;正面迎战,是战略之果,也是市场倒逼。

品牌战略定位专家吴玉兴认为:但高端化不止于命名、堆料与整活,更在于长期生态、系统体验、品牌心智的复利沉淀。当用户不再问“这是不是苹果的Pro Max”,而是自然而然地接受“这就是小米的17 Pro Max”,才是真正的高端自立。

这一战,小米已放弃回避。但最终小米能否摆脱“像苹果”,走向“是自己”,还得看消费者怎么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