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二年(1673)年11月,因不满朝廷的削藩政策,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纠集近百万军队打着“兴明讨胡”的旗号在南方发动叛乱。吴三桂起兵后,诸如王辅臣、李本深、王屏藩、吴之茂等旧部也相继响应;贵州、四川、陕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云南等南方省份尽入三藩囊中,兵锋直指中原,清廷为之震动。此时,康熙派去镇压三藩之乱的八旗子弟一败涂地,几乎毫无招架之力,朝廷人心惶惶。但是,吴三桂最终还是被康熙打败了,而且败得很惨,原因何在?

其一、吴三桂意志不坚定,目光短浅。1673年11月,吴三桂起兵反叛朝廷,如风卷残云般横扫八旗子弟,攻常德、下岳州、克长沙,兵锋直抵长江,威慑武汉。此时,八旗子弟已经腐化,战斗力严重下降,吴三桂大军分分钟可以渡江攻击,拿下武昌,但大军却停留在长沙、衡州一线,不再北上。究其原因,就在于吴三桂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不是当帝王的料。吴三桂其实并不是真的想反清,他只想让朝廷同意他时代镇守云南,成为沐英第二。史载:“吴希冀朝廷慰留,如明代沐英世守云南之先例。及撤藩命下,愕然失望,遂与其心腹聚谋,暗中部署兵马,禁遏邮传。”正是这种“土皇帝”的心理,使其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停止进兵,从而给康熙帝重新布置兵力赢得时间,并最终转败为胜。

其二、吴三桂声誉不好,人神共愤。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丧民心者失社稷,吴三桂就属于丧失民心的这一类。想当年,吴三桂为一己之私而置民族大义于不顾,打开山海关引清兵入关,进而占据中原,酿成“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惨祸,人民对其可谓是恨之入骨。1662年,吴三桂出兵缅甸,捉拿南明永历皇帝并将其处死,致使反清力量走到了他的对立面,同时也使吴三桂彻底失去了前朝遗民的支持。康熙时期,天下承平日久,民不知兵,生活安定,此时吴三桂却起兵反叛中央,蓄意挑起战争,自然不会成功!

其三、吴三桂称帝自为,狼子野心暴露无遗。1678年春,已经年近74岁的吴三桂在衡州称帝,改国号为周,并分封诸王,大赦天下。吴三桂称帝自为的做法无异于自掘坟墓,加速其败亡的步伐。当初起兵之时,吴三桂是打着“兴明讨胡”的旗号,也就是说要恢复大明的江山,还我华夏衣冠、服饰,因此很多遗老遗少都会支持吴三桂,就连远在台湾的郑经集团都出兵福建漳州响应吴三桂。那么,吴三桂称帝后,人民还会拥戴吗,答案是否定的!他既没有称帝的法理依据,更是违背了自己起兵时的诺言,其狼子野心由此暴露无遗。

其四、内部分裂,三藩之间离心离德。虽说吴三桂起兵反叛之时,手握百万雄兵,党羽遍布天下,三位督抚有其一。但是,吴三桂集团内部并不团结,三藩之间也是离心离德,矛盾重重,作战时互不配合,甚至还会因领地问题爆发冲突。例如,王辅臣、孙延龄等地方督抚,表面拥戴吴三桂,却暗中时常与清廷秘密往来,最终归顺朝廷,反戈一击,背后插刀。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因和郑经集团有矛盾,干脆直接降清;持观望态度的平南王尚之信在局势不利之时也向康熙乞降。

总而言之,意志不坚定且目光短浅的吴三桂是不可能斗得过正直年当力壮的康熙帝。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吴三桂乘胜进兵江北,拿下武昌,进而与大清逐鹿中原,结局会是如何呢? 本文为“纵横国史”原创作品,喜欢就收藏、分享、转载、评论,转载时请注明出处,谢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