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

明代中后期,武人地位被无限压制,看过电视剧《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就知道,第一集,戚继光承袭了老爹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这可是正四品的武职,但遇到了七品的文官,依然要点头哈腰、抱拳行礼。这就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个怪现象,文官指挥武将,武将被视为粗鄙野人,仗打得好,是人家文官指挥有方;仗打不好,是武将偷奸耍滑,不肯出力。1644年北京沦陷后,明朝中原、华东、华南、西南还有广大领土,各地兵马东拼西凑还有百万,然而各路军将在中央混乱失去权威的情况下瞬间反弹,成了一个个唐朝式的藩镇。

一、藩镇化的发端——崇祯放纵武将

明朝军将藩镇化的苗头开始于崇祯朝。客观来说,崇祯为人刚愎自用,急于求成。一方面,崇祯在道德和祖法上受制于文人;但另一方面,崇祯对文人又过度苛责,袁崇焕不过是吹了个五年平辽的牛就被凌迟,崇祯一共17年,却换了18个首辅,算上群辅共51人,此外,能臣孙元化、卢象升、陈新甲、杨嗣昌、孙传庭,哪个不是被崇祯逼死。

明朝科举文官

而和过分苛责文官相反,崇祯对武将倒是格外宽容,结果滋养出许多骄兵悍将,如毛文龙、贺人龙之流。造成明朝最后力量全军覆没的松锦大战,原本洪承畴已经作了周密部署,调集八大总兵,共13万人,但八大总兵中六个总兵,即吴三桂、白广恩、唐通、王朴、马科畏敌如虎,擅自逃亡,造成军阵混乱,只有曹变蛟、王廷臣听从调遣,结果二人殉国。松锦大战一败涂地,事后论罪,只有王朴被朝廷杀死,其余总兵是戴罪立功,而吴三桂更是先贬后升。

崇祯的这种放纵极大地刺激了武将们的野心,越到崇祯后期,武将们越不听调遣,已经有了割据的苗头。

贺人龙

二、藩镇化的开始——江北和武昌军镇

1644年北京沦陷后,南方官僚们扶植了福王弘光政权、鲁王监国政权、唐王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桂王永历政权,统称南明朝廷。南明朝廷鉴于流贼、女真逐鹿中原的特殊情况,为了巩固统治,遂广置军镇,意图以唐朝节度使的方式给明朝续命。

弘光初立,为了恢复中原,御史陈潜夫公开提出以藩镇为诱饵,提高军将积极性。“诚分命藩镇,以一军出颍寿,一军出淮徐,则众心竞奋,争为我用。”虽然朝廷没有公开同意,但默认了军将的藩镇化。

明军

弘光时期,著名的军镇就是江北四总兵,即真州黄得功、寿州刘良佐、徐州高杰、淮安刘泽清,这四路总兵完全就是按陈潜夫的提议设置的,此外还有武昌军阀左良玉。江北四总兵原为一体,号称兵马百万,根据《小腆纪年》记载“明定兵额,江北督抚、四镇各额兵三万”,这样算四总兵该有战兵12万。可明末军阀拉壮丁成风,不拉出10万人的炮灰都不好意思和别的军阀打招呼。所以军马人数上,肯定远远超出12万。但四人卷入弘光党争,在东林阴谋下,四人被拆分为四镇。

朝廷给予江北四镇全权,他们几乎就是唐朝节度使的翻版。可四镇之中,只有黄得功抗清,高杰死于内斗,刘良佐、刘泽清直接率部队当了汉奸。二刘当汉奸后,马上利用手中兵力、财力南下攻打朝廷,著名的江阴八十一日围城战,就有刘良佐参与。

老连环画《阎应元抗清》中,阎应元痛斥汉奸刘良佐

武昌左良玉占据长江中游,号兵80万,其部队纪律几乎和满清一样,所过之处寸草不生。但即便如此,他仍被朝廷封为宁南侯,朝廷默许了他对武昌的私有化。也是左良玉率先掀起叛乱,自武昌攻击南京,弘光朝廷仓促调集江北四镇回防,这给清军南下创造了巨大的便利。弘光朝因此灭亡。

明军军将

三、藩镇化的继续——鲁监国和隆武帝

弘光朝灭亡后,鲁王朱以海以浙东为抗清根据地,称监国。唐王朱聿键则在福建登基。两政权并立。

鲁王麾下挂印称将军者尤其之多,只要能拉起人马,不论正规军还是山贼土匪乌合之众,都有将军、大帅、总兵的称号。鲁王地盘不过浙东,麾下有30个伯爵、150多个将军,“府衔镇体,肩舆黄盖,相望于道”。

唐王朱聿键则完全是被郑芝龙扶植上去的,虽然唐王想有作为,但受制于郑家势力,实际上处境和汉献帝也差不多。随着清军南下,朱聿键完全调动不了郑氏军队,只有大儒黄道周毁家纾难,募集了万名百姓号“扁担军”北伐,结果一战覆没。

郑芝龙

四、藩镇的完成

广东绍武政权只存在了一个月,毫无作为,几乎不被历史提及。而明朝最后的皇帝桂王永历帝则是藩镇化的最大受益人。

永历帝时期,明朝地盘仅剩西南几省,永历帝能力实在不行,只知道逃跑,政务完全放手,所以永历的军事支柱是大西农民军,藩镇完全在永历朝建立起来了。

大西军被招安后,首领孙可望乞封秦王,朝廷开始是不同意的。随着桂林沦陷,永历帝逃亡南宁,即将进入孙可望的云南地盘,永历帝只得封孙可望为秦王以示安抚。有一部著名的黔剧,叫《龙城惊变》,可是把孙可望描绘成了曹操一般的角色,欺压皇帝,主宰朝廷。《明史》中载,御史李如月就曾弹劾孙可望“擅杀勋镇,罪同莽操”。除了孙可望外,张献忠部下皆获爵位,李定国被封晋王,刘文秀封蜀王,艾能奇封信国公,白文选封巩昌王,冯双礼封兴安王。

李定国

永历入云南后,当时的东阁大学士文安之鉴于云贵偏远,加上满清倒行逆施激起各路起义,遂上奏永历帝希望领督师衔,赴湖广川蜀等地,结交豪强,以爵位诱之,使其匡扶汉室,“念川中诸镇兵尚强,欲结之,共奖王室,乃自请督师,加诸镇封爵”。此刻南明朝廷能控制的地盘就剩云贵了,口头封爵支票随便许诺,于是就开始滥封军镇。永历帝任命文安之为川湖督师,加吏兵二部尚书、太子太保,赐尚方剑,便宜行事。文安之也成了大明最后一位督师。

文安之到前线后大搞统一战线,不论出身,只要抗清,统一封爵设藩,爵位就跟不要钱一样,大肆批发销售。于是在湖广战场上的各路将领纷纷封爵,真可谓国公遍地走、总兵多如狗。

被视为李闯继承人的小闯王李来亨,在民族危机面前,毅然接受明朝招安,成为夔东抗清主力,在1656年被封为临国公。在湖北造反起家的王光兴活跃于三峡,被封为荆国公。李闯部将郝摇旗在两湖战场,取得全州大捷,被封安南侯。流贼出身的爱国将领还有刘体仁、袁宗第、王友进、塔天宝、马云翔、郝珍、李复荣、谭弘、谭诣、谭文、党守素等,皆有公侯爵位。

永历帝

根正苗红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代表,是湖南的何腾蛟。何腾蛟是科举出身,在忠于朝廷的前提下,仍处于半独立状态。何腾蛟主政湖南期间,“湖南北兵饷既在掌握……生杀予夺,抚军以一人操之”。他被封为定兴侯,抗清殉国后,追封为湘王。

此外,只要抗清,不论前科如何,一概承认现有权势。最著名的就是金声桓、李成栋这两大汉奸的反正。他俩因满清压迫,权力受到威胁,所以反正。反正之后,金声桓受封豫国公,李成栋受封惠国公。

文史君说

其实广置藩镇这招一定程度上还真的延缓了明朝的灭亡,但也是饮鸩止渴。正如宋人尹源评价唐朝藩镇的作用“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唐不亡者,诸侯维之也”一样,明朝的藩镇也是这种作用。藩镇有极大的自主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中央文官的瞎指挥,所以永历时期李定国能两蹶名王,永历政权能延续至1662年。但藩镇不听调遣,所以又造成了弘光朝的灭亡。

参考文献

《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陈贞慧:《过江七事·裁镇将》,上海书店1982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