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随我一同探寻文字的世界~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1866年,一个国家派出80名士兵上战场,战争结束,清点人数。
81人,没死一个,反倒多了一个。
这不是段子,这是真实历史。
——《壹》——
战场上的荒诞剧
先说这场战争怎么打的,1866年,欧洲中部打起来了,普鲁士和奥地利,两个德意志老大哥争霸,列支敦士登夹在中间。
国土面积160.5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朝阳区一半大小。
人口呢?当时只有一两万人,奥地利找上门:"兄弟,站队吧。"普鲁士也派人来:"考虑清楚,跟谁混。"列支敦士登政府开会。
有人说支持普鲁士,有人说支持奥地利。
吵了半天,最后一算账:奥地利那边盟友多,看起来胜算大,就这么简单的理由,站队了,奥地利要求派兵,列支敦士登傻眼了。
全国能打仗的年轻人,加起来也就几百号。
真要打硬仗,这点人够干什么的?咬咬牙,凑了80个人,带着几杆破枪,扛着国旗,出发了,这80个人到了奥地利军营,指挥官一看,笑了。
"你们去提洛尔山区巡逻吧,别上前线了。"什么意思?
说白了就是别添乱,这80个列支敦士登士兵到了提洛尔,发现对面驻守的是意大利军队,意大利那边什么情况?更不想打。
意大利参战,本来就是被普鲁士拉来凑数的。
士兵大多是临时征召的农民,对这场战争毫无兴趣,于是,两支不想打仗的部队,碰上了,列支敦士登这边,指挥官对士兵说:"咱们意思意思,别真打。"
意大利那边,军官对手下说:"看着对方,别主动进攻。"
战场变成了露营地,白天,两边士兵各自待在营地里,偶尔出来巡逻,远远看见对方,挥挥手,算是打过招呼了。
中午吃饭,列支敦士登这边烤香肠,香味飘过去,意大利士兵馋得直流口水。
晚上更离谱,双方士兵聚在一起,喝酒、打牌、唱歌,意大利人教列支敦士登人跳舞,列支敦士登人教意大利人喝啤酒。
偶尔有军官来检查,两边赶紧分开,朝天放几枪,做做样子。
军官一走,继续喝,这种日子过了好几个星期,8月,战争结束了,普鲁士赢了,奥地利输了,列支敦士登的80人接到命令:回国。
收拾行李,准备走人,就在这时,营地外来了个陌生人。
——《贰》——
第81个人是谁
这个人穿着奥地利军装,但不是列支敦士登部队的,他叫什么名字,史料没记载,只知道他是奥地利的通讯兵,在战场上和主力部队走散了。
战争打输了,他不想回去。
奥地利那边一片混乱,战败的士兵要么被遣散,要么被追究责任,他害怕回去后没好日子过,听说列支敦士登这支部队没打过仗,一个人没死。
他动了心思,找到列支敦士登的指挥官:"能带我一起走吗?"
指挥官看看他,又看看自己的士兵,这80个人在战场上待了这么久,也没干什么正经事,多带一个人,好像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行,跟着吧。"就这样,80人的队伍变成了81人。
回到列支敦士登,政府官员清点人数,数了三遍,都是81个,"谁多出来的?"那个奥地利士兵站出来,说了自己的经历。
列支敦士登政府一合计:这人不想回去,那就留下吧。
当时列支敦士登人口稀少,正缺劳动力,这个奥地利人后来在列支敦士登安了家,娶妻生子,再也没离开过,80人出征,81人凯旋。
这场战争,列支敦士登零伤亡,还白捡了一个人,全世界独一份。
列支敦士登这个国家,本来不存在,公元500年左右,一支叫阿勒曼尼的日耳曼部落,迁移到阿尔卑斯山谷,这片地方偏僻,没什么战略价值,大国看不上。
但也正因为偏僻,没人来打。
这片土地一直是别人的封地,属于谁?属于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一个贵族家族,姓列支敦士登,1699年,列支敦士登家族的约翰·亚当花钱买下了许内勒贝格庄园。
1713年,又买下了瓦杜茨郡,两块地合在一起,160多平方公里。
买这么小的地干什么?为了在神圣罗马帝国议会里有个席位,当时的规矩是,只有拥有直属帝国领地的贵族,才能在议会里说话。
列支敦士登家族虽然有钱,但没有这样的领地。
买了这两块地,才算有了发言权,1719年1月23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下了一道命令:把这两块地合并成一个公国,名字就叫列支敦士登。
国家就这么诞生了,但这个国家一开始根本不独立。
——《叁》——
这个国家是怎么独立的
先是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后来又被拿破仑控制,1806年加入"莱茵联盟",1815年加入"德意志联盟",真正独立,是1866年普奥战争之后。
打完这场荒诞的战争,列支敦士登政府想明白了。
咱们这点人,真打仗根本不够看,1868年,列支敦士登宣布废除军队,从此以后,不参加任何战争,做永久中立国。
没有军队的国家,怎么保护自己?
答案是:找个大哥罩着,1919年,奥匈帝国崩溃了,列支敦士登失去了靠山,赶紧找到瑞士:"能不能帮个忙?"
瑞士说:"行,你的外交关系我来代理,你的关税我来帮你收。"
1923年,两国签订关税条约,列支敦士登开始用瑞士法郎,边界彻底开放,从此以后,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就像连体婴儿。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列支敦士登是独立国家,这一点没变。
废除军队之后,当时的列支敦士登,穷得叮当响,国家主要收入靠农业,大多数人养牛、种地,工业只有小规模的纺织和陶瓷作坊。
二战之后,更惨。
列支敦士登虽然保持中立,但战争的影响还是波及到了这里,王室为了维持国家运转,不得不卖掉家族收藏的艺术品。
1967年,连达芬奇的画都卖了。
美国国家美术馆花大价钱买走了《吉内薇拉·班琪》,列支敦士登王室心疼,但没办法,穷到这份上,得想办法赚钱。
1912年,列支敦士登开始发行邮票。
一开始只是为了方便邮政系统,没想到歪打正着,这些邮票设计精美,图案新颖,很快在国际上出了名,二战后,列支敦士登政府决定:把邮票当产业做。
每年按季度发行新邮票,题材五花八门。
设计师都是从各国请来的高手,邮票卖得有多好?到2012年,列支敦士登在全球有3万集邮爱好者,每年发行邮票超过20种,每种印量50万枚。
邮票销售收入每年1200万美元,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0%。
一个国家,靠卖邮票赚钱,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确实管用。
列支敦士登和瑞士一样,是避税天堂,低税率、银行保密制度,吸引了大量企业和富豪,到2023年,列支敦士登有11家银行,管理资金量1916亿瑞郎。
人均GDP超过16万欧元,全球名列前茅,从穷光蛋到暴发户,列支敦士登只用了几十年。
——《肆》——
小国的生存逻辑
说到这里,得想一个问题:列支敦士登为什么能活到现在?欧洲历史上,小国灭亡的不计其数,列支敦士登面积这么小,人口这么少。
夹在德国、奥地利、瑞士之间,随便哪个大国想吞并它,都是轻而易举的事。
但它活下来了,靠的是什么?第一,认清自己的位置,列支敦士登从来不跟大国争霸,也不试图扩张领土,1868年废除军队,宣布永久中立,我不惹你,你也别惹我。
两次世界大战,列支敦士登都保持中立,没有参战,也没有被占领。
第二,抱紧大腿,列支敦士登和瑞士的关系,堪称教科书级别的"依附",外交、关税、货币、甚至电信系统,全都跟瑞士绑在一起,有瑞士罩着,列支敦士登安全了。
第三,找到自己的赚钱方式。
邮票、假牙、金融、旅游,列支敦士登把能做的都做了,不跟大国拼工业,不跟大国拼军事,专注自己的长项,这种心态,让列支敦士登在夹缝中活得很滋润。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80人出兵,81人回来,到底说明了什么?
说明战争本身就是荒诞的,大国打仗,死伤几十万人,最后不过是换了个统治者,小国夹在中间,被迫站队,最后发现根本没必要真打。
列支敦士登的故事,像一面镜子。
它照出了战争的虚伪,照出了大国博弈的残酷,也照出了小国生存的智慧,有时候,活下去比赢更重要,有时候,认怂比逞强更聪明。
列支敦士登用300年时间证明:小国也能活得很好,只要找对方法。
80人出兵,81人回来,这不是笑话,这是生存哲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