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深观商业

又到一年流感季,医院发热门诊人满为患,药房里抗流感药物的货架前,大众的目光急切而焦虑。

在这场与流感的赛跑中,抗流感药物成为人们手中的救命稻草。其中,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的市场表现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一个逐渐“失宠”,另一个则迅速“上位”。

曾几何时,奥司他韦凭借其先发优势,成为抗流感市场的霸主,是大众应对流感的首选药物。每当流感季来临,奥司他韦便会掀起一阵抢购热潮,药房常常出现断货的情况。

但如今,奥司他韦的身影不再如往昔那般被众人争抢,市场热度正在逐渐冷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玛巴洛沙韦,这款新药在市场上的热度急剧攀升,成为流感季的新宠。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选择玛巴洛沙韦,其销量一路飙升,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大有取代奥司他韦成为抗流感新霸主的趋势。

可以说,这一冷一热之间,是抗流感药物市场的巨大变革,也反映出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

旧去新来,玛巴洛沙韦悄然登场

奥司他韦自问世以来,便在流感治疗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追溯往昔,1997年,奥司他韦由罗氏制药研发成功,并于1999年在美国首次注册用于医疗用途,商品名为达菲。2002年,获准在中国上市,开启了其在中国市场的征程。

到2006年,东阳光药获得罗氏奥司他韦专利授权,商品名为可威,开启本土化大规模生产,并在上市后迅速占领市场。在2016—2019年流感病毒肆虐期间,国内流感人数增加,可威更是迎来爆发式增长,一度占据国内奥司他韦市场近90%的份额。

数据显示,2019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以及中国城市实体药店中,奥司他韦合计销售额曾超65亿元。每到流感季,奥司他韦就会被消费者疯抢,药房常常出现断货的情况,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从全球市场来看,根据艾昆纬数据,2023年全球奥司他韦的销售量占据了92%的市场份额,长期在抗流感药物市场中占据统治地位。

不置可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奥司他韦凭借其对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显著疗效,成为全球范围内治疗和预防流感的首选药物。​

奥司他韦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先发优势,更在于其经过多年临床验证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广泛被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这些都为其在流感治疗领域的霸主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曾经风光无限的奥司他韦如今却逐渐失宠,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销售额也出现了明显下滑。​

东阳光药的业绩报告显示,2020年其奥司他韦颗粒和胶囊的销售额合计约20.68亿元,较 2019年下降65.1%;到了2021年,销售额仅5.5亿元,同比下降73.19%,销售额已不及2019年的1/10。

一方面,长期广泛使用奥司他韦终究是引发了耐药性问题。

随着奥司他韦的大量使用,部分流感病毒株逐渐对其产生了耐药性。研究表明,甲型流感病毒及乙型流感病毒出现耐药性的比例不断上升。

究其原因,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流感病毒在接受奥司他韦治疗后,病毒的神经氨酸酶基因发生了突变,这些突变使得病毒能够在存在药物的情况下依然有效复制,从而降低了奥司他韦的治疗效果。

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的加剧也是奥司他韦失宠的关键因素。

随着奥司他韦专利的陆续到期,越来越多的药企加入奥司他韦的生产行列,市场上出现了众多仿制药,竞争愈发激烈。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抗流感药物市场规模达67亿元,国内生产流感药物的药企超过120家,仅奥司他韦这一品种就有70多家竞争对手。

除了国内药企的竞争,新型抗流感药物的出现也对奥司他韦造成了巨大冲击。如玛巴洛沙韦等新药的上市,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抢占了奥司他韦的市场份额。​

在奥司他韦逐渐失势的同时,玛巴洛沙韦强势崛起,成为抗流感药物市场的新贵。

新一代“明星”药物崛起?

玛巴洛沙韦最初由日本盐野义制药株式会社研发,2016年,罗氏制药与盐野义达成合作,共同推进玛巴洛沙韦的研发和商业推广。

2018年,玛巴洛沙韦在日本获批上市,三年后开始在中国上市,用于治疗12周岁及以上急性无并发症的流感患者,包括存在流感并发症高风险的患者。

到2023年12月,针对5至12岁流感儿童患者的速福达干混悬剂,也研发完成并获批上市,进一步扩大了其适用人群范围。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玛巴洛沙韦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也就是“一次服药”,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与奥司他韦需要每日两次、连续服用5天相比,玛巴洛沙韦全病程只需一次服药,就能控制病情,对于那些工作繁忙或难以按时服药的患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特别是在儿童用药方面,一次服药避免了多次服药可能带来的抗拒和困难,家长也无需为每天提醒孩子服药而烦恼,大大提高了治疗的便利性。​

而在临床应用中,玛巴洛沙韦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一项针对既往健康的成人和青少年患者的研究显示,服用玛巴洛沙韦后平均症状缓解时间为53.7小时,而奥司他韦组则需要更长时间。

所以自2018年上市以来,玛巴洛沙韦在全球市场的表现逐渐崭露头角。

虽然在国际市场上,其市场份额目前仍无法与奥司他韦相媲美,但增长势头强劲。数据显示,2024年,玛巴洛沙韦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了5.1亿元人民币,市场份额已升至10.8%。同时,在电商平台上,其以200多元的单价创下了过去30天销量10万件的纪录。

事实上,罗氏在流感治疗市场的布局由来已久,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这两款明星产品均出自罗氏之手。对于玛巴洛沙韦,罗氏展现出了极大的押注意愿和野心。

首先,从药物靶点的发现,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再到最终获批上市,罗氏主导了玛巴洛沙韦的整个研发进程,前后耗时多年。巨额的资金投入和大量的科研精力,为玛巴洛沙韦筑起了高高的专利壁垒。

特别是在专利保护期内,其他药企难以涉足,这使得罗氏在市场上拥有极大的话语权。

其次,罗氏还积极与医疗机构、医生合作,开展学术推广活动,提高医生对玛巴洛沙韦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同时,也利用社交媒体、线上医疗平台等渠道进行科普宣传,向消费者普及玛巴洛沙韦的优势和使用方法,进一步激发了市场需求。

再者,罗氏还通过优化生产和供应链,以确保玛巴洛沙韦的市场供应。据悉,2024年10月,罗氏实现了玛巴洛沙韦分包装的本地化,提高了产品的供应效率。现如今,玛巴洛沙韦已在全国约7000家医院实现准入,借助互联网医院,患者凭处方也可以在线上平台购买。

很明显,在未来市场的战略布局上,罗氏将玛巴洛沙韦视为巩固其在流感治疗市场地位的关键产品。

市场竞争格局随之变化​

随着玛巴洛沙韦的迅速崛起和奥司他韦的逐渐衰落,流感药物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在过去,奥司他韦凭借其先发优势和广泛的市场认知度,长期占据着流感药物市场的主导地位,市场份额遥遥领先于其他同类药物。然而,如今玛巴洛沙韦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它以独特的优势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市场份额不断攀升 。​

可以预见,未来流感药物市场将呈现出多强竞争的局面。

玛巴洛沙韦有望与奥司他韦形成双雄对峙的格局,同时,其他新型抗流感药物如昂拉地韦、玛舒拉沙韦等也在不断涌现,它们将凭借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例如,昂拉地韦是全球首款流感RNA聚合酶PB2蛋白抑制剂,适用于成人单纯性甲型流感患者的治疗。而玛舒拉沙韦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PA靶点抗流感药,可有效缩短流感症状缓解时间并快速清除病毒。

在这种竞争格局下,药企最需要的就是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由于流感病毒变异速度快,且容易产生耐药性,所以流感药物的研发势必将朝着更高效、低耐药的方向发展。这意味着对流感药物的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药企要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创新,推出更具疗效和安全性的产品。

目前,RNA聚合酶抑制剂已经成为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研发的主流靶点,未来预计会有更多基于这一靶点的新药问世,当然,新靶点和新机制的药物研发也在同时进行。

比如,中国海洋大学王伟教授课题组发现的靶向NP蛋白的喹啉酮生物碱衍生物QLA,对 H1N1和H3N2亚型的流感病毒都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 ,这为抗流感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另一方面,药企也应不断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以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同时,还需要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吸引更多消费者。​

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也将在流感药物研发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AI技术可用于病毒进化预测与药物设计,帮助科研人员更快地筛选和优化药物分子。大数据则可分析流感的传播规律和药物使用效果,为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可以看出,奥司他韦的失宠与玛巴洛沙韦的上位,给了抗流感药物市场一次深刻的变革体验。这无疑推动了更多的研发投入和创新,促进更多高效、安全的抗流感药物的诞生,也让患者在与流感的对抗中有了更多选择,能更快地恢复健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