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船业要完了?”因为特朗普的命令,现在很多买家都将订单下到了日本,有人说以后我们的造船业会进入寒冬时期,但是我觉得,这只是暂时的,如果美国坚持,最终只会两败俱伤。       唐纳德·特朗普的一纸“恢复美国海上主导地位”行政令,像一块巨石砸向了全球航运市场。这份酝酿已久的命令,意图通过对中国制造的船舶每次停靠征收高达150万美元的费用,来拯救美国那不足全球1%市场份额的造船业。   然而,政治的强硬意志,撞上的是冰冷无情的市场铁律。   美国的算盘打得很好:把订单从中国赶走,总有日本、韩国能接盘吧?可船东们用真金白银的行动给出了答案。现实中,替代方案根本就是个无法成立的伪命题。   地中海航运用行动投了票。他们原本考虑日本船厂,但对方不仅报价高出四成,交付晚八个月,还张口就要60%的预付款。这谁受得了?订单连夜转回了只要求30%预付的中国扬子江船业。   这背后,是无法逾越的硬实力差距。日本全行业的产能加起来,还不到中国一个季度的零头,手里的活儿都排到2027年了,拿什么去接?   韩国那边更头疼,最近大宇造船厂的工人们还在闹罢工,要求加薪三成,要知道他们的成本本来就是中国同行的三倍。   更尴尬的是技术。日本造船厂连关键的殷瓦钢焊接都得外包给韩国技师,而自己六成的船用钢材还得从中国进口。   反观中国,沪东中华的焊接精度已经控制在0.5毫米内,江南造船厂的双燃料技术甚至开始向韩国企业收费输出了。   这项政策在美国国内,更是演变成了一场“回旋镖效应”,成本风暴从港口迅速刮向了内陆农田,让各行各业叫苦不迭。   一个数字精准地戳中了所有人的痛点:每吨11美元。无论是阿拉斯加渔民抱怨出口利润缩水,还是爱荷华州的大豆商联名抗议,他们都发现,只要换掉中国船,运费就要硬生生多出这么多。   经济上的压力很快变成了政治上的怒火。得克萨斯州的牛肉出口商甚至开着车队堵在了白宫门口。   共和党自家人都坐不住了,联名写信给特朗普,要求他重新评估这个政策,显然是担心影响到了关键选区的选票。   成本的链条其实很简单:港口的高额费用,最终都会加到沃尔玛的商品价格上,由每一个普通的美国消费者来买单。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2014年美国也搞过类似的限制,结果呢?中国LNG船的市场份额一路狂飙。今天的故事,不过是昨天的重演,甚至还是加速版。   就像芯片封锁逼出了华为的麒麟一样,这次的海上围堵,正倒逼中国加速构建自己的一套独立体系。从摆脱GPS依赖的厘米级自主导航系统,到让韩国船厂丢掉订单的甲醇燃料技术,压力正在变成创新的动力。   新的全球物流网络也在悄然成型。向西,经过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中欧班列每月运量惊人;向北,中远海运的北极航线能让到鹿特丹的时间缩短15天。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今年第二季度,“一带一路”港口的货运量暴涨,而美国的码头却冷清了许多。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的孤立做法,反而帮中国拓展了新的“朋友圈”。最近,中德签署了智能船舶合作备忘录,要一起搞零碳船坞。一个绕开政治纷争、以技术为核心的新联盟正在形成。   说到底,特朗普的这道行政命令,没能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反而暴露了对市场规律的无知,加剧了国内的撕裂,还意外地成了中国巩固海上主导地位的“最佳助攻”。     有的网友认为“不要整天美对中国制裁结果如何如何,既然它制裁了早有评估,说说中国被制裁结果,说说如何反制。”   除此之外还有网友觉的“造船涉及到船厂的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以及制造成本和交货期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美国不可能一手遮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