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毛泽东的健康状况开始走下坡路,可他依然日复一日批阅文件、会见外国客人。林彪“飞机事件”已过去一年,权力格局变动带来新的松动:不少在运动中受冲击的干部被逐渐“解放”出来。局势还是复杂,遗留问题比想象得多——有些人的命运被挂在一个结论迟迟未下的悬崖上。有人问,这些老干部怎么才能出头?竟有一个细节不被关注:很多冤情要靠一封信、几个人,甚至一点点偶然来“改命”。

1972年,毛泽东收到一封群众来信,得知秦城监狱关押了一批老干部

7月20日,外交部的王海蓉和翻译唐闻生带着封信去看望毛泽东。信并不是什么“大案大情”,是刘淑清写给他的。她的丈夫刘建章,原铁道部副部长,唐山到西昌工程多少人知道?刘建章当年就跟队去的。可1968年刘突然被抓,关进了秦城监狱,说是历史问题。说到底,他解放前一段时间和党组织失联。时过境迁,“造反派”不容许有模糊地带,只要曾经有个空白,立即放大、重新审查。牢里人心惶惶,旁边不时传来咳嗽声,刘建章身子本来不好,狱中更是一天天垮。他的妻子整天为丈夫而苦,四处奔走,盼着有门路说句公道话。

1972年,毛泽东收到一封群众来信,得知秦城监狱关押了一批老干部

写信给中央像是最后一根稻草。刘淑清找上大女儿,凑了个“家内部队”。女儿以前在外交部见识广些,也联系上了王海蓉和唐闻生。把信递到毛泽东案头,两人心里都忐忑:“如果主席批了,也许不止一个案子能翻身。”权力链条时候就是这样,一环牵一环,不走寻常路。

1972年,毛泽东收到一封群众来信,得知秦城监狱关押了一批老干部

毛泽东拿到信后没有马上拆。散在办公桌上的信封下面,也许还有几份档案、几本外文专著。毛泽东习惯每日亲阅群众来信。他没有和两位来访者细说刘建章的事,闲话几句就让他们先走。可事后,毛泽东还真放在心上,把情况仔细看了一遍。

1972年,毛泽东收到一封群众来信,得知秦城监狱关押了一批老干部

信里写得毫不做作——一个六十二岁的老干部,关了将近五年,说是问题查清了,可结论迟迟不出。家属探监的过程也奇怪:有窗口半掩着,有人一旁“监听”。最难以接受的是待遇:每天只能喝三杯水,没有多余,身体弱本来就虚,刘建章更年前废过一个肺,再被灯下羁押几乎要断气。信里没提更多,但字字句句能感觉到冷和无助。

1972年,毛泽东收到一封群众来信,得知秦城监狱关押了一批老干部

细想一下,这种案件的拖延,既有体制惯性,也有个人夹缝。专案组那关扎得死死的,有点像什么都想万无一失,但往往就有最重要的东西被忽视。写信,竟然成了家属最后的自救方式。刘建章多次请专案组帮忙把申诉信交中央,常常下场是“被撕掉”。只剩双手,举向高处的一刹那,算不算个信号?不见得每个人都能懂。夫妻间“偷话”的片段,不知怎么让人心里一颤。

1972年,毛泽东收到一封群众来信,得知秦城监狱关押了一批老干部

信递上去后,这就有点神转折。毛泽东虽有病在身,批示下来的话,措辞从不含糊。他写了句:“请总理办。这种法西斯式的审查方式,是谁人规定的?应一一废除。”有没人想过——“法西斯”这词,在毛泽东那里并不是简单批评,完全是厉声斥责。能让他用上批评,背后必然多少沸腾了内心。

1972年,毛泽东收到一封群众来信,得知秦城监狱关押了一批老干部

这份批示到总理周恩来手里,一道命令下去,公安部、国务院、交通部,接连跟进。第一条:赶紧让刘建章保外就医,选最合适的医院,家属过来陪护;第二条,把他全部的材料再报一遍,相关领导批定结论;第三,趁这机会,全北京市监狱待遇统一清查。这里不是单看“冤假错案”,其实是顺着刘建章的典型带出一系列系统梳理。

1972年,毛泽东收到一封群众来信,得知秦城监狱关押了一批老干部

公安部文件下发到秦城,军管的干部两次写自我检查。表面看似低调,背后则反应强烈。刘建章没几天就出了狱,被接进医院。和他一类的老干部,王稼祥、谭震林、叶飞等人,接连恢复自由。就怕有人说“又让高干平反了”,可事实上,这批人的命运转折影响了一大批同样命系风浪、没有发声渠道的人。

1972年,毛泽东收到一封群众来信,得知秦城监狱关押了一批老干部

监狱里的风向有了变化,全国不少地方也跟着调整——审查方式严了,标准要回到“人”的尺度。某些干部家属有门路能给毛泽东写信,那普通百姓怎么办?有人会说,这是不是就没路可走?没那么简单。

1972年,毛泽东收到一封群众来信,得知秦城监狱关押了一批老干部

早在1960年,中央就在陶然亭公园对面设有联合接待室。许多情况不畅通的群众,带着诉求、包裹甚至沉甸甸的委屈,从全国各地涌向北京。信送过去,有的写给政府,有的写“毛泽东收”,后者不拆封,直接转送给他本人。这种制度,比起常规流程要更“具体”,也更抽象,说不明白的冤情最后谁看也说不定。

毛泽东老年时,尤其愿意拆群众信。1973年春,他又拆开福建一个叫李庆霖的人的信,信里头没讲道理,就是讲生活的窘境。李庆霖是小学老师,说自己两个孩子下乡,家里粮食不够,生活严重困难。还顺带提了,农村招工、招生、招干有“拉关系”、“走后门”。毛泽东写了个不长的回信,很快寄去三百元钱,并简单地说要再研究类似问题。落款,简洁。

此后,中央把李庆霖信和毛泽东回信印发全国各地,要求一地一地通报知青插队的困难和不良风气。国务院专门开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会议,出了“试行规定”,针对知青吃粮、就业、不良风气下了一堆新规。光全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已超八百万。会议报告还说,很多不合理现象已被抑制,比如高干子弟走后门变少。

可是不是所有上访的信都能被拆,所有问题都能被批?不保证。还是很多事情,最后只能自求多福。信访在毛泽东的治国逻辑里,是“下情上达”的渠口。他关注人民疾苦,但顾得上多少,顾不上的更多。只是偶尔有些信是幸运儿,不少是石沉大海。打破流程的关键,还得看个体际遇,还是有那么些令人悲哀的无奈。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国家制度,就是那些扑面来的信息、一次又一次的修正和刺激——而每一次停下来,又总会有人被遗忘。

刘建章的故事,被写进了平反历史的大部头里,有些案子一过就没人再提。与其说这是完整的正义实现,倒不如说是权力空间里无数次偶遇的小小交错。谁能说以后不会再来一次这样的事情?毕竟,历史就是不断打断和继续的过程。而这封写给毛泽东的信,仅仅撬动了冰山一角,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是一切结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