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踞”之所以是一种非常失礼的姿势主要因为在早些年代,古人所穿着的裤子并没有将下半身全部覆盖住,而箕踞这种姿势很容易暴露出自己的下体。 上衣下裳的传统 上衣下裳是商周时期之人穿着衣服的基本风格。穿在上面的衣服成为“衣”,下面的则叫做“裳”。 裳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围裙掩住下体,因为那时候在人们裳裙里面只有两只像袖套一样的裤子,既没有裤裆也没有裤腰,只有用带子连接系在腰上的“胫衣”,用于遮住胫部而膝盖以上部位则完全赤裸。为了隐藏这种不雅,人们通常在腰部加一条类似围裙的服饰。这也正是裳被使用的原因。 不过即便如此,倘若身体活动幅度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古人仍然有着走光的风险,为了避免走光他们在行、坐、卧、跪等行为当中都有着非常严苛的规定,这既是遵循礼法的表现,也是在保全自己的脸面。
坐姿百出,箕踞尤受嫌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此言非虚。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遵循严格的礼法规定。单单坐姿就包括“安坐”、“正坐”、“跪坐”、“经坐”、“恭坐”、“肃坐”、“卑坐”、席地而坐、正襟危坐、双手垂坐等多种,其他规矩更是数不胜数,让古代平民百姓感到非常不方便。 由于传统的坐姿过于严谨不舒服,一部分人就想出某些偷懒的坐姿,比如“箕踞”,关于箕踞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称:“箕踞,则臀着席,而伸其脚于前。”也就是指一个人坐在地上,双手后撑,两条腿向前伸出去并呈现出八字状,从形态上像簸箕,这也是他名称的由来。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箕踞这种姿势就是我们当代人舒展身体的姿势之一,只不过我们有着做工精细的裤子将身体完全掩盖住,而古人做出这样的姿势很容易暴露下体。 因此古人对于箕踞这种是非常抵触的,尤其是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一旦做出这种不雅姿势不仅会被认为无礼,甚至还可能面临被“休”的命运。
有着“亚圣”之称的大儒学家孟子有一次看到自己的妻子做出箕踞这种姿势,便告诉自己的母亲要求将这个无礼的女人赶出家门,对此西汉韩婴在《韩诗外传》记载道: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 或许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孟子有些小题大做,但是当时女性衣裙下面穿的是开裆裤,并且没有穿着内裤的习惯,箕踞这种姿势就很容易使其赤果果的走光,不要说孟子了,我想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接受这种事情。
“损人不利己”的箕踞 起初箕踞只会让自己的脸上蒙羞,不过发展到后来它也成了一种羞辱其他人的行为。《史记高祖本纪》中称“不宜踞见长者”,荆轲刺杀秦王失败以后便“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尽自己最后的力气来羞辱对方。 汉高祖刘邦在建立功业之前只是个地痞无赖,常常不违逆礼法,而箕踞这种无拘无束的姿势便深受他的喜爱。他曾经踞床就接见了郦食其,郦食其看到这种情况仅仅只是作揖而不拜,并且当成批评他说“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听到这话刘邦也知道自己无礼,连忙站起来整理好衣服并请郦食其上坐。 除此之外《史记-郭解传》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姓名,客欲杀之。” 《论语-问宪》有: “原壤夷侯。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由此可见,古时候在公共场合做出箕踞的姿势的确是非常失礼的一种行为,这不仅会让自己的颜面尽失,更会让其他人感到莫大的羞辱,所以古人对其非常的抵触。
执笔君言
总而言之,受到礼法和穿衣风格的影响,箕踞成为了一种非常失礼的行为,因为它会极大增加人们走光的风险。
不过在当地社会这种担忧已经不复存在,遮蔽完整的衣物让我们几乎可以肆无忌惮地作出任何让自己舒服的姿势,这便是文明进步带来的便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