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老,这件事您怎么看?”毛主席低声问着章士钊。

1967年,有人给毛主席写信,请求别打倒刘少奇,这个人到底是谁?


1945年盛夏刚过,重庆的空气因谈判而无端凝重,双十协定刚刚在纸上落了印迹。那几日毛主席迟迟未决要不要立刻离开重庆,蒋介石阳奉阴违的表象背后藏着怎样的一手?国共和谈背后许多人焦虑又沉默。外围的建议杂乱如织,没有哪一句能全让人心安。就在各种声音面前,毛主席还是回望了一个名字。

1967年,有人给毛主席写信,请求别打倒刘少奇,这个人到底是谁?


章士钊,那个与毛泽东并无党派直接立场共属的知识分子,却是毛主席此刻极想请教的对象。身处尴尬位置,却不慌不忙,还能冷眼旁观。这样的角色没几个。

1967年,有人给毛主席写信,请求别打倒刘少奇,这个人到底是谁?


毛主席摊开掌心把信号递给章士钊,章只是眼神微眨,手心里写下短短六个字:“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安静中有决然,这是一份掷地有声的托付吗?毛主席目光一滞,心里已有底线。不到三天,他就悄然离开重庆避开了潜在风险,一场作为核心的绑架戏被蒋介石打碎。

1967年,有人给毛主席写信,请求别打倒刘少奇,这个人到底是谁?


可章士钊到底是怎样的人?为何毛主席如此器重?两人之间终究有多少交叠的旧情,以及说也说不清的信任?

1967年,有人给毛主席写信,请求别打倒刘少奇,这个人到底是谁?


要认真说起他们的来往,不妨倒回到1918年。毛主席刚从湖南师范毕业,还没声名鹊起。那会儿社会动荡,青年都怀着出国的念想,图新知、图改造、图救亡,想着赴法勤工俭学,给自己和中国找出路。可是留学路上,现实第一道槛就是钱,钱不够就一切谈不上。

1967年,有人给毛主席写信,请求别打倒刘少奇,这个人到底是谁?


杨昌济这个老人,他也着急。他当时又带病,仍执笔写信给章士钊,坦言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要出国,求他接济。章士钊刚刚在上海混出点门路,和各路工商大亨都还沾得上关系。看到杨昌济的信,他没推托,立刻应允帮忙。

1967年,有人给毛主席写信,请求别打倒刘少奇,这个人到底是谁?


紧接着,章士钊发动人脉,动用商界资源,几回周旋竟筹来了两万银元。这个数字放在那日子,无异于一笔天降横财。平日里青年们一个月半工半读就挣八块钱,这两万银元把他们即将卡死的计划一下撑开了。毛主席翻检着这笔资金,又怕又喜,难以置信。说是解决了燃眉之急也不为过!

1967年,有人给毛主席写信,请求别打倒刘少奇,这个人到底是谁?


剩下的事就顺了。蔡和森去了法国,真正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这场思想之旅并非插曲,而成了新民学会走向革命的拐点。没人想到,救亡图存的种子,这样被水给浇活了。

1967年,有人给毛主席写信,请求别打倒刘少奇,这个人到底是谁?


最难得的是章士钊的眼界。许多人记得章是国民党人,但他对党的风格和主张其实相当欣赏。他像一只远远观望的大鸟,嗅得到哪股风终将吹出新芽。如果说章士钊有私心,那倒未必。但他确实琢磨透哪头是活水哪头是死胡同。

1967年,有人给毛主席写信,请求别打倒刘少奇,这个人到底是谁?


譬如1922年,周恩来远在德国,为建共青团急需印刷机,就又去求章士钊。章一听是为革命,马上答应,他看中的是一股子劲头。印刷机安全抵达,随之而来的,是思想与号召一同溢出纸页。往后共产党在暗流险滩中壮大,并非偶然,“民心所向”这词丢不掉,章士钊也是浪头上的推手。

1967年,有人给毛主席写信,请求别打倒刘少奇,这个人到底是谁?


事情总不总难料。抗战一过,日军撤离,内战就在眼前。蒋介石拉毛主席和谈,假意礼让,实则深藏不轨。毛主席明知危险,可他还是去了。现在想来,他一腔大义固然重要,但没有章士钊那句“走为上计”,未必会有后来的顺畅脱身。局外人也许疑惑毛主席为什么高看章士钊,不难理解,他看的不是身份,而是人心冷暖和对现实的预判。

1967年,有人给毛主席写信,请求别打倒刘少奇,这个人到底是谁?


章士钊挺复杂,1881年生于湖南善化,本该顺畅当他的书香子弟。偏偏偏安不住,年纪轻轻写反清文章,《苏报》被查封后转头又搞《国民日日报》。这人一失自由便再起,几乎永远不服输。反清,反袁,折腾得几度流亡,跑去日本,又去英国,愤世嫉俗,也忧国忧民。

1967年,有人给毛主席写信,请求别打倒刘少奇,这个人到底是谁?


革命初年,他跟着孙中山搞过同盟会,但做得不甚愉快。有点儿像风中的人,路经许多地方,却难久留。他做过北大教授,干过图书馆主任,哪怕脱离主流,也不曾消声。这种风骨,有时候让人觉得他孤介,有时候却觉得他可亲可敬。


1932年陈独秀被捕,许多人噤声,章士钊偏偏不怕。他冒险替陈独秀辩护,法庭上的一番话点燃现场。不夸张地说,法律教材里都录下了那场辩护。虽说陈独秀最后还是判了,但章士钊的担当,成了那一代学人的记忆。


这些故事缠绕在一起,才显现出历史里人物的宽厚。他不是完人,章士钊也不总被接纳,他的手段和理念常招来争议。有时候因为“另类”,没少挨批;有时候挑大梁,也让一些当权派反感。人总不是纯粹的,可历史里不纯粹的人物才尤显真切吧。


新中国成立后,章士钊受命做了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只是到了特殊时期,他也难逃厄运。有次家中被抄,一些珍藏的古籍和字画毁于一旦。章士钊急了,愤愤然给毛主席写信抱怨。毛主席念旧,心里记着章士钊的人情。他和章的关系嵌进往事深处,毛杨婚事他曾做过媒,章养女章含之还当了毛的英文老师,这份渊源真不是一句两句能断干净。


1963年毛主席回忆起当年借来两万银元的往事,想着分十年还钱。章士钊却挥挥手,说捐来的钱不用还了。毛主席坚持逐年还,年年从稿费里拿两千块,准时送到章士钊家。后来到了第十年,毛主席还没停送。这样的情谊,话都显得多余。


最难得的是章士钊直言不讳的胆识。特殊时期刘少奇蒙难,多少人噤若寒蝉。章士钊非但没退缩,还写信为刘少奇说情,希望毛主席能接纳他的“负荆请罪”。外人或许看不懂,他明知言重,偏还要直言。这是章士钊多年养成的性格,不随大流,也不怕站出来承担风险。


其实,这样的章士钊并不一味刚硬。他有过感慨:新中国百废待兴,经历种种公私纷争,乱世里既有起义者的果敢,也有知识分子的柔软。有时他觉得时代能包容他的“不合群”,更多时候则发现连自己也不能免俗。偶尔人会后悔一些事,但又说不出究竟是哪些。


人就是这样被矛盾拉扯着,历史也是断断续续堆起来的。章士钊这名字,在各种档案报刊里时明时暗。有人说他是“党外第一人”,可他不见得真把自己划在什么边界。过去他为了革命奔走呼号,后来又为国家安定四处斡旋。这到底算什么?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筋骨。


时间过去那么久,章士钊的形象也未必是全然铁石心肠。有时候他的选择其实并不高明,有时候却成了关键一笔。比如1945年那句“走为上计”,如果错了,也许不是智慧,只是侥幸?历史总有它自己的安排。


回顾这些人和事,会有一种很复杂的情绪。信任与怀疑并行,进退与坚守交错。有时候明明能走得顺畅,他偏要绕个弯;而有些关头,众人都胆寒,他反倒冲得最前。谁又敢说这不是历史的必然?


终归一句,章士钊活成了一段传奇。他既是旁观者,也曾是行动者,走在风雨里,记住自己的名字。他帮过人,也遗憾没帮成所有人。他见证过革命,也有过反复和犹豫。一个人如何在自己的时代留下痕迹?答案可能没有一个,可章士钊做到了,他确确实实在那段时间留下了一个长长的影子。


这影子未必全是功劳,也未必全靠清楚的决断。有些人就该这样不规整地存在,这才是真实的历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