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欧美设计不含稀土的永磁体能否成功

一场旨在摆脱对中国稀土永磁体依赖的战略竞赛正在西方世界全面展开。面对中国日益将关键矿产作为地缘政治筹码,美国和欧洲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从技术创新和供应链重建两个维度同时出击,试图打破这一长期以来被北京牢牢掌控的产业枷锁。这不仅是一场经济战,更关系到其在绿色能源转型和国防安全领域的未来主导权。

这场竞赛的紧迫性在2025年被推向了新的高度。当年4月,北京进一步收紧了对七种稀土元素及其制成品(尤其是高性能磁铁)的出口管制,此举被视为对2010年因领土争端暂停对日出口稀土事件的重演和升级。这再次向世界表明,中国不仅主导着全球约60%的稀土开采,更关键的是,其控制着全球近90%的稀土精炼加工和磁体制造环节——这才是西方国家真正的“阿喀琉斯之踵”。从电动汽车的高效电机、风力涡轮机的发电机,到F-35战斗机的雷达系统,这些现代工业的基石都离不开中国制造的稀土永磁体。

双线作战:重建供应链与技术创新

为应对这一挑战,西方国家正采取一场“双线作战”。第一条战线是重建一条独立于中国的完整稀土供应链。美国政府正通过《国防生产法案》向本土唯一的稀土开采商MP Materials公司注入数亿美元资金,并为其产品提供价格保障,以支持其在本土建立从矿山到磁体的垂直整合生产能力。同样,澳大利亚的Lynas稀土公司也在美国国防部的资助下,于德克萨斯州建设新的加工设施。

欧洲方面,《关键原材料法案》(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已于2024年生效,为欧盟设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到2030年,实现本土开采满足10%的年消费量,本土加工满足40%,回收利用满足25%,并且任何单一第三国供应的战略原材料不得超过总消费量的65%。这些政策的核心目标明确:降低风险,实现供应来源的多元化。

第二条战线则更具颠覆性:通过技术创新,彻底“设计掉”对稀土的依赖。全球各地的实验室和初创公司正在加速研发不含稀土的新一代永磁体。其中,以美国Niron Magnetics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正引领着氮化铁(Iron Nitride)磁体的商业化进程。这种磁体使用地球上储量丰富的铁和氮作为原料,不仅有望摆脱对稀土的依赖,还能在某些性能(如高温稳定性)上超越传统稀土磁体。尽管这些替代技术在全面商业化和性能比肩顶级稀土磁体方面仍有路要走,但它们代表了釜底抽薪式的终极解决方案。

现实的障碍与漫长的道路

然而,通往“稀土独立”的道路充满挑战。首先是巨大的经济成本。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建立的规模经济和成本优势难以在短期内被超越。在没有政府持续、大规模补贴的情况下,西方新建的生产设施在商业上很难与中国产品竞争。

其次是技术和时间的壁垒。一个完整的稀土加工和磁体制造工厂从规划到投产通常需要数年时间,并且需要高度专业化的技术和人才。即便MP Materials等公司的项目全速推进,其初期产量与中国的庞大产能相比也只是杯水车薪。更重要的是,对于某些尖端军事和工业应用,现有稀土永磁体的综合性能仍然是无可替代的。

尽管如此,西方国家已经下定决心。这场围绕稀土的战略博弈,其结果将深刻影响未来几十年的全球技术格局和地缘政治力量平衡。这不再是一个是否要减少依赖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通过重建供应链和技术突围相结合的方式,赢得这场持久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