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老同志为啥集体反对李鹏当部长?陈云拍桌子:年轻人上不来咋整!   1980年的北京,电力部内部暗流汹涌,几位资历深厚的老同志罕见地联名向中央递交意见,直指即将上任的新部长太年轻、资历浅,担心他压不住阵脚。   表面看,这是一场关于人选的争论,实质上是一次理念上的碰撞,是继续延用保守的用人思路,还是让年轻干部尽快接班。 反对声音背后有两层心理,一是老干部对稳定的执念,他们习惯在熟悉的班子里运作,不愿轻易换血,二是对李鹏跨越速度的疑虑,认为他虽有技术和管理背景,但缺乏部级全局运作的长期经验。 就在争议难解之际,刘澜波站了出来,明确表示支持李鹏担任部长,这位老部长曾与李鹏有过多年交集,既了解他的专业功底,也看中他的执行力。   在刘的推动下,邓小平和胡耀邦也表态支持,胡的理由很直接不提拔年轻人,怎么推动风气转变? 最终的转折点出现在一次书记座谈会上,陈云的发言令会场气氛骤变,他直接拍桌,说李鹏从苏联留学回来,在电力系统干了三十多年,能力有目共睹,年轻人上不来还得了?   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让不少原本观望的干部转向支持,更让人意外的是,陈云还透露,李鹏最初并不是第一推荐人,是刘澜波一再坚持才被列入名单。   这番表态,不仅为李鹏扫清了障碍,也在干部选拔的逻辑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鹏的职业轨迹,并非一帆风顺,早年在吉林丰满发电厂任职时,他就曾因生活细节和工作方式被同事贴上“骄”“娇”二气的标签,有时候接待外宾不走党委流程,有时候穿着比一般工人整齐,还有在忙碌时坐吉普车上下班。   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在当时的政治氛围里都可能成为攻击的把柄,更险的是,在反右倾运动中,他因为拒绝拆卸关键设备去炼铁,被批执行不力,差点背上“右派”的帽子。 这样的考验,并没有让他退缩,相反,他在电力系统的历练更为全面,先是在辽吉电管局负责调度,再到东北电管局掌控电网运行,后来被派往阜新发电厂担任厂长,补齐火电管理的经验。   每一次岗位变动,都让他在水电、火电、电网三个领域都能独当一面。 这背后有一段更早的铺垫,选择水电专业并非偶然,列宁提出的“电气化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关键”、苏联第聂伯水电站的震撼,以及他在青年时期从报纸上得知三峡水电站的规划,都让他认定了这个方向。   赴苏联留学期间,他与刘澜波结下忘年交,这段关系后来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回国时,他放弃了当部长秘书的机会,坚持到最艰苦的水电基层工作,用现实经验去磨合书本知识,这样的选择,让他在日后面对复杂局面时更有底气。   李鹏在部长任上没有辜负那些力挺他的声音,他一上任就着手调整电力布局,推动重点工程复工和新建,水利电力部合并后,他担任第一副部长,将电力建设与水利调度结合推进。   1983年进入国务院副总理序列,能源和交通成了他的主战场,无论是大型水电站的落地,还是铁路干线的扩展,他都强调要有统筹规划,形成长效体系。 1988年,他走上总理的位置,这个转变让他的施政范围从一个行业扩展到整个国民经济,他在治理经济时,主张先稳后进,恢复秩序的同时继续深化改革。   当时的宏观环境并不轻松,物资短缺、通货膨胀、投资结构失衡等问题交织,他提出的政策方向,力求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释放增长潜力。 1993年连任总理后,他顺应改革大势,加快市场化步伐,推动政企分开、价格放开和对外开放扩展,他主持制定的“九五”计划,不仅在能源交通领域布局了一批国家级重点工程,也为国企改革设定了方向。   在这期间,他的工作风格依旧保留了技术干部的理性与谨慎,对每一个重大项目都亲自调研、反复论证。 回溯他的仕途,1980年部长任命时的争议已成往事,但那段经历给他留下了清晰的认知,要赢得信任,必须用实绩说话。他在总理任内不断强化这一点,让自己从一个行业技术干部成长为国家宏观治理的核心人物。 几十年后,当他站在国家决策层时,那段早年的经历仍在影响他的选择,中央当时提出干部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制度化”,李鹏正是这种理念的实践者。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李鹏任电力部长前曾遭多人联名写信反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