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繁华都市的一隅,有一座名为“定慧寺”的百年古刹静静地矗立着。
寺庙斑驳的墙壁和漏雨的屋顶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然而在那看似清贫的佛门净地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奢靡世界。
定慧寺的掌门名叫“释智定”,其生活之奢靡,与近期大火的释永信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释智定是一名尼姑,白天身披袈裟接受信众顶礼,到了晚上却换上黑丝短裙、戴上假发流连于夜店。
她甚至还住着价值4000万港元的半山别墅,圈养着“和尚丈夫”,将信徒的大部分供奉都转化成了个人享乐的资金。
那么,关于释智定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农村女孩的“香港梦”
释智定,原名“史爱雯”,1967年出生在吉林省一个贫困农村家庭。
童年的艰辛生活在她心中埋下了“逃离贫困”的强烈欲望,同时对物质的强烈渴望最终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1993年,26岁的史爱雯为了改变命运,独自一人南下香港“淘金”。
可是到了香港后她才发现,香港并没有她想象的那般美好。
尤其是没有学历、没有人脉,还没有香港身份证的情况下,只能从事最底层的体力劳动,如洗碗、打扫卫生、打零工等。
后来她为了获得香港的居留权,主动接近一位已有家室的香港货车司机。
通过那场各取所需的婚姻,史爱雯成功获得香港居留权并改名“龙恩来”,在熬满7年拿到永久身份证后,她便立即提出了离婚。
离婚后,她原以为生活会因此改善,但现实再次证明,仅靠合法身份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没有专业技能,就只能挣扎在社会的底层,为此一心不甘平庸的她开始寻求新的出路。
很快,史爱雯敏锐地发现,香港社会对佛教机构异常慷慨,信众的香火钱源源不断流入功德箱。
更令她心动的是,僧尼们不仅受到社会尊重,生活也相对优渥。
2002年,35岁的史爱雯做出了人生第二个重大决定——在宝莲寺剃度出家,拜初慧大和尚为师,法号“释智定”。
凭借讨好师父初慧大和尚,释智定迅速获得信任,2005年被派往定慧寺担任住持。
定慧寺位于香港新界大埔,寺庙墙皮剥落、屋顶漏雨,与宝莲寺的香火鼎盛形成鲜明对比。
那么,释智定为何会选择如此衰败的一座寺庙呢?其实那正是她的聪明之处。
因为寺庙越破,释智定就有更多的理由和借口进行募捐,从而敛财。
白天“活菩萨”与晚上“佛系名媛”
成为定慧寺住持后,释智定并没有好好地礼佛念经,而是悄悄地谋划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格面具。
在公众视野中,她是虔诚苦修的佛门表率,面对开发商上亿港元收购寺庙地皮的诱惑,她高调宣称要“誓死守护佛门净土”。
那一“不为金钱所动”的形象经媒体渲染,迅速将她捧上神坛。
香港的善男信女,包括演艺圈名人,都被她那份看似超脱的“风骨”所打动,捐款如潮水般涌向定慧寺。
其中捐款最多,对寺庙贡献最大的当属昔日影星、后转行律师的翁静晶。
也正是翁静晶,最后揭开了释智定的真实面目,不仅让其人设瞬间崩塌,也遭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每当夜幕降临后,释智定就会撕下伪装的“活菩萨”的形象,成为一名“佛系名媛”。
那时,一辆七人座豪车会准时停在寺庙外,将她接往位于大埔比华利山的一栋价值3950万港元的别墅。
为了掩人耳目,那栋别墅并没有登记在她的名下,而是登记在她的徒弟“王卉”名下。
那栋别墅,设有九个定制衣柜,陈列着Gucci、LV等名牌时装、十几双名牌高跟鞋以及法国顶级护肤品。
相关资料显示,释智定的生活十分奢靡,她养的两只名犬“大宝小宝”享受24小时空调,每月狗粮开销高达7000港元。
她使用着最新款的iPhone和苹果电脑;僧袍下面常穿着黑丝袜和名牌皮鞋;频繁出入高档餐厅,甚至被拍到喝肉汤的画面,全然不顾佛教素食戒律。
财务信息显示,2005年释智定上任时,寺庙账上有670万港元存款;到2014年,仅剩不到70万。
那期间寺庙并未进行大型修缮,但账目中却出现了大量可疑支出:如24万“交际费”、18万“交通费”(实际上,定慧寺离市区仅几公里)。
还有“宠物护理”等与寺庙事务无关的开销。
更离奇的是,账目显示定慧寺曾向内地一座“南山禅寺”捐赠近六十万,后经查证该寺庙根本就不存在。
这还没完,除了物质上的享受外,释智定的精神生活也十分丰富。
作为出家人,释智定公然违反佛教“出家不婚”的基本戒律,先后与两名内地僧人进行结婚。
2006年释智定与23岁的内地和尚刘建强登记结婚,助其获得香港身份后迅速离婚。
2012年她又如法炮制,与38岁的内地僧人高武国(法号释智光)结婚,后者获取身份后摇身变为宝莲寺高层。
从“活菩萨”到阶下囚
2015年,定慧寺虔诚信徒翁静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定慧寺的香火和捐款不断,而定慧寺却并没有得到修缮,依然破破烂烂,完全不像一个像样的寺庙。
为此,他还特意质问释智定,此前她捐款时曾特意叮嘱过要修缮寺庙,而释智定总是以各种借口搪塞她。
职业律师的敏锐让翁静晶意识到事情背后绝不简单。
她没有声张,而是自费聘请调查人员,对释智定的生活展开了长达数月的秘密调查。
调查结果令人震惊:豪宅、名车、假发、黑丝、假结婚、夜店狂欢……每一个证据都像一把利刃,刺穿着翁静晶当初的信任。
2015年,翁静晶顶着被报复的风险,将所有证据整理成册,召开了一场轰动全港的记者会。
同年10月,警方突袭定慧寺,当场将释智定、两个“和尚丈夫”、徒弟王卉及一名印度佣人拘捕。
在搜查过程中,警察在其房间内发现的不是经书佛珠,而是堆积如山的奢侈品:
假发、黑丝袜、名牌服饰、珠宝首饰散落一地,九个衣柜塞满高档时装,梳妆台上摆满名牌护肤品。
案件审理过程中曝光的财务细节更加触目惊心。
法院查出释智定涉及造假、协助非法滞留等多重罪名。
仅2014年一年,寺内“弘法费用”一项就有大量虚假发票,用于报销私人消费,包括最新款iPhone、五星级酒店餐费等。
而所谓的“寺庙修缮”费用490万港元中,绝大部分流入了释智定的个人账户。
2017年,香港高等法院认定释智定犯有、欺诈及洗钱罪,判处12年有期徒刑(后经上诉减刑至7年),其名下豪宅和巨额财产也被冻结充公。
2025年,当释永信案爆发时,舆论不禁将这两位“佛门败类”相提并论。
释智定与释永信,一南一北,一僧一尼,相隔十年却惊人相似地演绎了佛教商业化时代的权力异化与道德危机。
释永信与释智定的故事也告诉我们:
有些人出家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为了捞钱!他们利用信徒的善心,把寺庙当提款机,把信仰变成了一门生意。
最后,希望佛门能真正净化,别让那些“假和尚”“假尼姑”继续玷污清净之地。
读者们,关于“释永信与释智定的故事”,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