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闻按

纳比尔·法赫米曾任埃及外交部长,拥有丰富的外交经验与深厚的区域问题研究背景,长期聚焦中东冲突与国际秩序构建。2009年至2020年,他在开罗美国大学创办全球事务学院,并推动该院与中国开展早期交流合作,成为中埃人文互动的重要推动者。在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期间,深圳卫视直新闻驻京记者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埃及前外长:全球共赢未来离不开中国


法赫米表示,他密切关注中埃务实合作,对两国经贸、基础设施、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合作成果有深入观察,且尤为重视跨文化理解对合作的支撑作用。他曾提出,埃及私营部门在广州投资建厂需适配中国文化,中国企业赴埃发展需了解当地文化等实践细节。


在国际事务层面,法赫米对全球秩序、大国角色与区域安全有着成熟见解。他既洞察中小国家“尊重国际法、不选边站队”的共同期待,也持续关注大国对全球秩序的影响。他对美国“霸权行径”与“美国优先”理念持明确批判态度,认为这类做法不仅破坏国际秩序,也终将损害美国自身。


与此同时,他高度关注中国的国际角色,肯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伙伴的定位。


以下为专访节选:


直新闻: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的主题是“共护国际秩序 共促和平发展”。基于您的经验,亚洲和中东地区的大国应如何加强合作,以更好地维护国际秩序、实现互利发展?


纳比尔·法赫米:亚洲和中东地区大多数国家是中小规模,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属于地区大国,中东也有部分富裕的海湾国家。但什么能让这些国家凝聚在一起呢?将这些国家凝聚在一起的核心,是共同恪守国际法。它们不愿卷入全球冲突,也不希望被迫选边站队。


因此,各国应在双边关系中强调这一原则,同时在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边机制中,共同倡导国家平等、主权独立、不干涉内政,以及在国际交往中尊重国际法。


直新闻:在您看来,本次论坛上,亚洲和中东国家应如何加强经贸与人文交流,以缓解地区紧张局势、支持稳定发展?


纳比尔·法赫米:科技发展让人际联系空前紧密,民间交流变得愈发重要。例如,我妻子会观看带字幕的中国电影,这放在20年前几乎不可想象。我相信在中国也有人观看阿拉伯电影。


但更关键的是直接的人员往来。2009年至2020年,我在开罗美国大学创办全球事务学院,首批国际交流就选择了中国,之后每年1月我都会邀请50名中国学生来埃及学习。


如今埃中经贸合作成果显著,但这也要求参与者彼此理解。埃及私营企业在广州投资建厂,必须适应中国文化;中国企业在埃及开展气候、环境、基建等项目,也需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因此,应进一步扩大学生与教师交流,加强非政府组织、文化团体和媒体之间的互动。


埃及前外长:全球共赢未来离不开中国


直新闻:基于您对中东冲突的深入研究与外交经验,您认为中国在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中可发挥怎样的作用?


纳比尔·法赫米:中国肩负特殊责任。一方面,中国是在现有国际秩序形成后加入的,如今已成为其中关键参与者。


中国始终是发展中国家的亲密伙伴。早在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前,中国就坚定同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中国自身经历了解放运动和发展挑战,因此深刻理解发展中国家的需求。


此外,中国善于以战略眼光看待问题,注重长远规划而非短期策略,这一点至关重要。我们希望中国继续做发展中国家的朋友,并更坚定地维护国际法。


直新闻:美国在部分领域采取“霸权”行径,引发诸多国际问题。您认为这类行为对全球秩序有何影响?如何看待其对地区稳定与国际关系的冲击?


纳比尔·法赫米:“霸权”如同垄断,不仅对受影响的各方有害,最终也会反噬自身。垄断者习惯于缺乏竞争的环境,进而丧失效率——没有竞争,必然导致效率下降。这是一种危险的短期趋势,也是强国常犯的错误。


美国鼓吹“美国优先”“让美国再次伟大”,反映其正在脱离世界,而非融入世界。这无论对美国自身还是对全球,都毫无益处。


直新闻:俄乌冲突已持续三年。您认为各国可能提出哪些新的和平方案?中国可通过本次论坛发挥哪些独特作用?


纳比尔·法赫米:中国从一开始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呼吁双方停止军事对抗,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同时强调威胁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危险性,这两点都至关重要。


如今,俄乌冲突的战场态势和外交格局都已发生变化。但我认为,中国仍需利用其与各方(包括俄罗斯和西方)的良好关系,推动实现共赢局面,而非零和博弈。


直新闻:今年9月,中国提出新的全球治理倡议。您认为该倡议对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有何重要意义?落实过程中需应对哪些挑战?


纳比尔·法赫米:首先,该倡议倡导“全球集体行动”,涵盖所有国家而非仅限于强国,这一点非常重要。


其次,它强调多边主义,关注点超越了大国竞争。


第三,落实倡议需做出艰难抉择。真正的变革意味着让多数国家获得更平等地位——虽不能绝对平等,但应显著优于1945年建立的、已不适应当前国际格局的现有秩序。


第四,中国作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也需承担更多责任:既发挥道德影响力,也采取切实行动。以往中国多以呼吁各方自主解决为主,如今则更主动提出原则性倡议——这是非常积极的转变。




作者丨直新闻驻京记者朱孟姝

摄像丨直新闻驻京记者 毕跃

排版丨陈翩翩

编辑丨郭永佶

审校丨黄海宁

监制丨王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