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封小红包,表表心意”;“别人都送了,咱不送怕老师不重视孩子”;“为了孩子多被关照,这点钱不算啥”……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本应是尊师重教、弘扬师德的美好时节,却可能在这些“温情脉脉”的理由下,异化为一些家长和教师之间“人情往来”的契机。这些裹着“关爱孩子”情感外衣的红包、购物卡、代金券,看似是家长对教师的“感恩之举”,实则如暗礁藏于碧波,成为侵蚀教育公平和教师师德堤坝上的“蚁穴”,必须坚决抵制、彻底纠治。

教师节红包起于“人情”、流于功利,腐蚀性强。教师若在“盛情难却”“人之常情”的自我麻痹中放松警惕,便会从半推半就收下“薄礼”,滑向心安理得收受重金的泥潭;从“关照一下孩子”的口头承诺,演变为“看红包厚薄分轻重”的处事准则。家长若因焦虑或攀比心理助推这种风气,实则是在用短期利益换取对教育公平的长期损害。小节失守,大节难存。那些因收红包被通报、受处分的教师案例,正是这条“由情变腐”路径的深刻警示:师者一旦沾了“铜臭味”,教书育人的初心便会渐行渐远。

教师节“人情红包”更深层的危害,在于其对教育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它可能扭曲纯洁的师生关系,使教育行为蒙上功利色彩,甚至形成“送礼者得关照、不送者被冷落”的潜规则:送了红包的家长盼着特殊照顾,没送红包的家长陷入焦虑恐慌,最终形成“比着送,不得不送”的恶性循环。这种风气会让教育公平沦为空谈,课堂上的关注变成“有偿服务”,座位安排、评优评先掺入“利益考量”,不仅割裂师生间纯粹的教与学关系,更会让家长对教育失去信任,让社会对教师群体产生偏见,最终污染清朗的教育环境。

纠治这一乱象,教师自身是首道防线,必须筑牢师德“防火墙”。红包绝非“感恩的证明”,师道面前没有“特殊人情”。教师当以《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镜,明晰“教”与“利”、“情”与“纪”的界限,面对红包要敢于说“不”,面对家长的“好意”要善于引导,用“有教无类”的坚守、“因材施教”的担当,诠释“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真谛。更要涵养清廉师风,让拒收红包成为职业共识,让教书育人回归本质。

学校与教育部门需擦亮监督“探照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党组织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教师节等重要节点的教育、管理和监督,通过谈心谈话、案例警示、签订承诺书等方式早提醒、早预防。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红脸出汗”“咬耳扯袖”,防止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要畅通举报渠道,建立快速核查机制,对任何以“人情”为名实为利益输送的行为,坚持“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既让违规者付出代价,也让其他教师引以为戒,切实筑牢“不敢收、不能收、不想收”的立体防线。

家长要树立正确教育观。督促孩子认真学习,支持学校教育管理,肯定教师的辛勤付出,这些远比红包更能温暖教师的心,更能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各大媒体要多宣传坚守师德、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典型,让“清廉从教”成为社会共识;相关部门要大力倡导“绿色教师节”,推广“手写贺卡表心意”“亲子书信谢师恩”等文明感恩方式。

从根本上铲除教育领域“人情腐败”的土壤,关键在于织密制度笼子、健全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招生入学、评奖评优、职称评定等关键领域的制度建设,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全面推进校务公开、教师行为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廉洁从教情况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从源头上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体面教书、每一位学生都能公平成长。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育,国之根本也。守护教师节的纯粹,就是守护师道尊严,就是守护教育公平,就是守护孩子的未来。

媒体:教师节要警惕变味人情往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