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农田不够种,去非洲种田还真不是一句玩笑话。
我国作为全球农业大国之一,真正可用来耕种的土地并不多,却用不足全球10%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
随着中非农业合作越来越深入,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种地天赋”正在非洲大陆上开出意想不到的花。
而其中最成功的“试验田”之一,就是远在印度洋上的世界第二大岛国:马达加斯加。
这个被好莱坞动画带火的“猴面包树王国”,虽然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纯然天成的旅游业,现实中却面临着“吃不饱饭”的困境。
人口快速增长,农业产量却跟不上。越来越多的人挣扎在饥荒边缘。本着“援非发展”精神,中国向其伸出了农业援助之手。
马达加斯加岛坐落于非洲东南部的印度洋上,与非洲大陆隔海相望,孤独地漂浮在海面上。
这里曾经潮湿多雨,是狐猴、猴面包树的唯一家园,如今却连年干旱。
虽被印度洋环绕,本该是热带天堂,却成了“饥饿”的孤岛。岛上超过80%的人常年生活在贫困线下,一半以上的儿童营养不良。
更糟糕的是,岛上南部地区一旱就旱四年,滴雨未降,土地都裂成龟壳般的纹路,一百多万人靠啃食仙人掌、蝗虫甚至黏土充饥。
南部地区的一位母亲塔玛利亚说:“八个月来,我和孩子们每天只吃蝗虫,因为没有别的食物可以吃。”她的邻居博乐一家更是靠仙人掌叶维生,丈夫和邻居已因饥饿死去。
饥饿的背后,是自然与人为的双重绞杀。气候变化让干旱成为常态,强风卷起沙尘暴掩埋庄稼,渔民无法出海,农民颗粒无收。
殖民时期,法国人曾强迫当地居民在岛上种植经济作物,破坏了生态平衡,甚至引入害虫摧毁抗旱植物。
岛上农业技术落后,农民们刀耕火种,砍伐珍稀植物换口粮,烧掉森林种玉米,明知土地两三年后就会荒废,却面临着“今天不砍树,明天就饿死”的困境。
猴面包树因果实可以食用,曾是岛上的充饥食品,如今也因气候变暖面临着灭绝的风险,连岛民们最后的救命稻草都在消失。
虽有国际援助,但也是杯水车薪。那些挖水井、发粮食的短期项目过后,南部很快就沦为“项目弃地”。外来捐助者因效果不佳撤资,村民却养成了依赖,宁愿卖地买瘤牛献祭也不愿投资农业。
交通便利的村庄能靠援助发展贸易,偏远地区则被遗忘。环保工作者无奈说道:“改变‘等、靠、要’的心态比抗旱更难。”
如今,南部荒漠化让水利工程推进缓慢甚至停滞,当地47%的儿童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率全球最高。
一位首都房东指着光秃的山坡说:“我爷爷小时候,那里还有很多狐猴。现在没了,都被杀光了。”
在安达西贝国家公园,白天游客花几百美元拍狐猴,夜晚当地人却设陷阱捕猎它们当晚餐。公园管理员也只能默许,因为“保护动物在生存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饥饿的循环何时打破?我国援助的杂交水稻已证明能带来转机,但需要更彻底的水利、环保教育与共同协作开发的政策。
一位中国专家说:“这里的人不是不懂环保,而是眼下活下去比未来更重要。”
或许有一天,当稻田连成片,猴面包树重新生长,马达加斯加的孩子才能真正告别饥饿,尝到一碗真正的白米饭。
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面临粮食紧缺问题。幸运的是,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格局。
自2007年起,长期投身援非事业的中国专家,也将杂交水稻技术带到了马达加斯加。
他们带着种子扎根这座岛屿,历经十几年的实地调研、试验示范与技术推广,成功培育出了5种适应当地气候的稻种,使杂交水稻在当地的播种面积达到5万公顷,水稻产量达到每公顷7.5吨,较之前直接翻了三番。
多年以来,我国专家致力于帮助当地民众发展杂交水稻产业,不仅扩大了种植面积,也让一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难题,甚至有一部分农民还发家致富了。
在推广杂交水稻的同时,专家们带来的不仅是种子,还有现代农业的整套智能化生产技术。
比如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烘干机加工稻米、打米机提升效率等,这些都加快了当地农业的发展速度。
农民拉卡通德拉扎拉曾是饥荒的受害者,改种杂交水稻后,他的稻田产量翻了三倍,从“吃不饱”到还有余粮出售,甚至攒钱盖了新房。这样的案例在马达加斯加还不少。
今年的丰收节上,阿拉奥特拉-曼古罗区的稻田产量达8.6吨/公顷,农民们载歌载舞,当地官员感叹道:“袁隆平院士若在天有灵,定会欣慰。”
2019年启动的南南合作项目,更是让马达加斯加成为非洲首个实现杂交水稻育种、制种、种植、加工和销售的全产业链国家。
如今,杂交水稻已经成为马达加斯加的标志,在其面额最大的2万阿里亚里纸币上,就印制有中国杂交水稻的图案,水稻田甚至成为当地著名景观。
旅行社带队的工作人员说,游客来马达加斯加看的不光是环尾狐猴、猴面包树,还有中马合作的杂交水稻田。
2023年,参加长沙中非经贸博览会的马达加斯加官员专程前往袁隆平墓地祭拜,并以一碗非洲产的杂交水稻献上最真诚的谢意。
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推广与普及已取得显著成效,未来马达加斯加将在全国23个大区内全面推广种植杂交水稻。
作为非洲第一大岛国,马达加斯加却常年深陷“饥饿困境”,尽管杂交水稻已在马达加斯加推广9万公顷,但稻种仍需从我国进口,成本高昂。
当地农民塔希依里坦言:“希望能买到更便宜的本地产的稻种。”
为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团队正全力攻关本土化制种技术。在桑巴瓦基地,专家们顶着台风和洪水,调整父本母本花期同步,尽管首季因极端天气减产,但为后续积累了宝贵经验。
气候变化正加剧马达加斯加的农业危机。旱季不断延长,土壤持续沙化,加上过度破坏,许多原本肥沃的土地正在“沉默地消失”。
柏连阳院士调研时痛心地说:“这里良田、良机、良法,一样都没有。”数据显示,全国有60%的农田因缺水被迫抛荒,而灌溉设施仅覆盖10%的耕地。
为破解“缺水之困”,中方企业与当地合作修建水渠、试点太阳能水泵,以降低用电依赖、提升灌溉效率。遥感监测与气象大数据的引入,也在帮助农民预判干旱与飓风,减少天灾损失。
除了自然条件,理念碰撞也在所难免。有人担忧杂交水稻会冲击当地传统品种,或形成技术依赖。这些质疑声音让中国专家们意识到:援助并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方共同成长。
为此,中马合作正迈向更深的层次。塔那那利佛大学与中国共建联合实验室,双方科研人员并肩研发更适合本地抗病高产的新品种。
虽然,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成功种植,让岛上居民看到了未来粮食自给的曙光,但真正的挑战还在于如何让技术扎根生长。
正如袁隆平团队非洲分中心所强调的:“我们不仅要送稻种,更要送人才和产业链。”这意味着,技术落地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培养本地农业人才、构建能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未来,若能将中国经验与非洲生态深度融合,这座印度洋上的“饥饿之岛”才能真正实现粮食产量的自给自足。
这场关乎温饱与希望的远征,若最终取得成功,将不仅是马达加斯加的胜利,更是全人类对抗饥饿的重要业绩。
要知道,全球范围内还有一些其他国家的人民也处在粮食供给不足的“饥荒”之中。若能将马达加斯加的成功案例加以推广并改进,或许能解决更多地区的温饱问题。
-END-
参考资料:
1.农民日报:《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生根发芽》
2.地球知识局:《世界第二大岛国,中国帮其解决人口压力》
3.南风窗:《饥饿问题在马达加斯加南部日益加剧:人民饿得开始吃树根》
作者:陈璐
编辑: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