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预制菜争议频频登上热搜,许多年轻人却并不为之所动。对于“吃什么、怎么吃”,这代消费者自有主张。
00后的小乐便是其中之一。
在他看来,评判一顿饭值不值得,关键指标之一便是“锅气”。
那种猛火快炒、瞬间锁住香气的人间烟火味,是再精致的工业复刻也难以替代的。
如果只为填饱肚子,泡面、包子或普通外卖都能接受;但若是认真出门吃饭,他更愿意钻入巷弄,找一家灶火正旺、炒声鼎沸的“苍蝇馆子”。
小乐的选择并非个例。
越来越多和高档餐厅“渐行渐远”的年轻人,正在默默转向这些看起来不起眼、却坚持现炒的小店。
它们或许装修朴素,但盘中的菜热气腾腾,锅气袭人,成为味蕾和情感的双重慰藉。
在这股反向消费潮中,甚至出现了“西贝旁边该开一家‘东贝’苍蝇馆子”的调侃。
戏言背后,是消费者对餐饮真实性和情绪价值的重新审视。
转向“苍蝇馆子”的年轻人
月入两万的90后白领华姐,也曾是高消费连锁餐厅的常客。
曾经,商务宴请、家庭聚餐,她总倾向于选择“看起来更干净、更知名”的餐厅。
它们宣传“产地直供”“大师烹饪”,给人以安全感和品质承诺。
但一次偶然踏进社区旁的“苍蝇馆子”,她却感受到久违的惊喜。
“看着师傅大火颠勺,菜一下锅香气就冲上来,那个瞬间,什么高级感都比不上。”她说。
此后,华姐开始主动寻找这类小馆子,甚至在旅行时也会特意探访本地人推荐的巷弄小店。
“这不是消费降级,而是更清醒的消费升级:不再为虚无的品牌溢价买单,只为好吃、新鲜和那股锅气。”
像她这样的食客正变得越来越多。
在社交平台上,“苍蝇馆子”相关打卡笔记层出不穷。
年轻人分享自己发掘的宝藏小店:有些甚至没有正式招牌,灶台摆在街边,却天天排队。
“苍蝇馆子”做对了什么?
所谓“苍蝇馆子”,原本是四川方言里指那些价格亲民、环境简陋但味道地道的小餐馆。
如今,它已演变为一类餐饮现象的代称:它们通常主打地方特色菜,明厨明灶、家庭经营,靠口耳相传积累人气。
比如在长沙开了十几年社区的胡哥饭馆。
面积不大,仅容得下几张桌子,却靠一手地道辣椒炒肉和拆骨肉攒下大批熟客。
如今,越来越多外地人循着推荐找来,胡哥也偶尔应儿女建议开起直播,镜头前大方展示炒菜过程,吸引了不少人线下“打卡”。
这类餐馆之所以能持续走红,并不只靠怀旧情绪。
在餐饮从业者金掌柜看来:“它们抓住了当下消费者最在意的几个关键词:新鲜、透明、烟火气。”
尤其在预制菜风波不断的背景下,“现场炒制”成了最动人的广告。
很多小店主动敞开后厨,直播炒菜,用真实的灶火和翻炒声建立信任。
一句“我家保证全部现炒”,就能收获评论区一片支持。
餐饮的双向奔赴:效率与温度并非对立
“苍蝇馆子”的翻红,并不意味着高端餐饮或预制菜失去市场。
相反,它反映出消费者正在根据场景和需求做出分化选择。
标准化连锁餐厅保证了效率、品质稳定和用餐环境,适合正式聚会或求快求稳的场合。
而“苍蝇馆子”则填补了人们对真实感、在地风味和情感联结的渴望。
两者并非取代关系,而是互补共存。
甚至有观点提出,未来餐饮品牌或可尝试“一店两模式”:
比如连锁品牌旁开设一个主打现炒、烟火气的小档口,既保留标准化带来的质量可控,也以“可见的锅气”增强吸引力。
“消费者不是排斥预制菜,而是拒绝被欺骗;人们也并非拒绝高端餐饮,只是厌恶华而不实。”华姐总结道。
未来生态:能否既高效,又有温度?
这场由“锅气”引发的饮食偏好变迁,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真实性与透明度的消费觉醒。
它促使行业思考:在餐饮工
业化和规模化的浪潮中,如何保留中餐那份手作的温度、即兴的创造和人际的情感连接?
也许理想的餐饮未来,并非二选一的赛道,而是一个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
标准化快餐满足效率之需,高端餐厅承载仪式感,而遍布街巷的“苍蝇馆子”,则以灶火不息的方式,守护着我们舌尖上的乡土与温情。
只有当每一个选择都被尊重,每一种渴望都被看见,我们才能说:
餐饮的进步,不止于效率,更在于温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