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里的他虽已56岁,面容却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脖颈上的麻绳深深勒进皮肉,眼神却依然如出鞘利剑般锐利。这张摄于1950年6月10日的照片,记录下一位国民党中将参谋次长生命的最后时刻,更定格了中国隐蔽战线上最悲壮的瞬间。


这不是剧照,而是吴石将军牺牲前,敌人给他拍下的最后一幕镜头。

吴石的故事要从1947年那个闷热的夏夜说起。当时他已是国民党国防部史料局中将局长,却在上海华懋公寓秘密会见了中共地下党员何康。这位保定军校三期的高材生、日本陆军大学双料状元,面对中共递来的合作邀约,只用铅笔在便签上写下八个字:“生死不计,唯求事成”。此后两年间,他以“密使一号”的代号,将《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全国军备部署图》等核心情报藏在糕点盒、茶叶罐里,经香港中转送到解放军手中。这些标有国民党军队番号到团级的绝密资料,让渡江战役的筹备时间缩短了近三个月。

1949年7月,当蒋介石急电召他赴台就任“国防部参谋次长”时,吴石做出了改变命运的抉择。他将298箱国民党军事档案悄悄转移到福州,谎称“军运紧张”只带了百余箱无关资料赴台。在台北阳明山的寓所里,他与华东局派来的朱谌之(朱枫)建立秘密联络,用微缩胶卷传递了《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海防前线兵力配备图》等关键情报。这些资料详细标注了台湾岛17个战略登陆点的潮汐规律、金门守军的火炮配置参数,甚至包括国民党潜伏大陆的特务名单。毛泽东看到情报后,亲笔写下“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的诗句,称赞他们是“虎穴忠魂”。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50年1月。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因生活腐化被捕叛变,供出了吴石的代号“吴次长”。国民党特务在蔡孝乾随身携带的十元台币上,发现了朱谌之的电话号码。3月1日深夜,当特务冲进吴石寓所时,这位素有“十二能人”之称的将军正在台灯下批改作战计划。搜出的特别通行证存根,成为他“通共”的铁证——那是他冒险为朱谌之签发的飞往舟山的军用机票。

在台北市青岛东路的保密局看守所,吴石经历了人生最严酷的考验。连续37天的审讯中,特务用老虎凳、电刑等手段逼供,甚至打断了他的肋骨。但这位曾指挥过柳桂会战的将领始终咬紧牙关,只承认“情报是我一人送出,与他人无关”。同牢房的刘建修后来回忆:“他被折磨得无法坐立,却坚持每天用米汤在草纸上写诗,其中一句‘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嗟堪对我翁’,让整个牢房的人都落泪了”。

最令人动容的是他的狱中手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铁骨铮铮的军人写下对家人的愧疚:“碧奎(妻子)嫁我三十载,我从未尽过丈夫之责。小儿才六岁,至今未入幼稚园……”他叮嘱子女“勿以父为耻,当以清廉自勉”,甚至计划将藏书捐建图书馆,“让爱书之习传诸后人”。这些浸透血泪的文字,让后人看到了隐蔽战线上英雄的另一面。

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刑场。吴石身着藏青色中山装,从容整理衣襟后转向南方。刽子手扣动扳机前,他突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枪声响起时,天空下起了暴雨,仿佛苍天也在为这位孤胆英雄垂泪。蒋介石得知处决结果后,在日记中写下“痛心疾首”四字,他无法相信,这个被自己称为“国军智囊”的将领,竟然是潜伏最深的红色间谍。

历史终将铭记。1973年,国务院追认吴石为革命烈士;2013年,他的雕像与朱枫、陈宝仓等人一同矗立在厦门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那些被他送出的情报,至今仍保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无声诉说着一位国民党中将的赤子之心。正如罗青长为他题写的挽联:“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当历史的迷雾散去,这位“密使一号”的传奇,终将在岁月长河中闪耀永恒的光芒。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