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由山人

(五)、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发展

1、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动物图腾

南方地区继良渚文化之后,第二个高潮是湖北石家河文化,尤其是后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之前的屈家岭文化层发现了一批玉钺、玉璇玑等高等级玉器,其来源是距今6400年前到距今5300年前的重庆大溪文化,后石家河文化主要出土了三批玉器,分别发现于石家河遗址群的罗家柏岭遗址、肖家屋脊遗址、谭家岭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累计曾出土玉器共计近500件,包括人头像、龙、凤、鹰、虎、蝉、鹿、羊等造型,羊的形象出现最晚,是距今6500年前青藏高原盘羊东进的结果,4500年前左右盘羊才进入中原,玉蝉、玉虎明显吸收于良渚文化,玉虎发展到周朝称为玉琥,玉琥在《周礼》中是祭祀西方的礼器,但在石家河文化中还是普通的动物图腾。

《中华上古史》第二卷 (五)、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发展

石家河文化玉鹰

石家河文化的玉鹰虽然鸟嘴向天,展翅飞翔的造型吸收于良渚文化,但良渚文化玉鸟双眼硕大,应来源于鸮科斑头鸺鹠,而石家河文化玉鹰眼部没有太阳轮。

《中华上古史》第二卷 (五)、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发展

石家河文化玉团凤

湖北天门市石家河镇石家河文化出土玉团凤,因为是中国出土最早的凤型玉器,被称为“中华第一凤”。

《中华上古史》第二卷 (五)、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发展

石家河文化玉鹰攫神面

《中华上古史》第二卷 (五)、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发展

石家河文化玉鹰

湖北天门市石家河镇石家河文化晚期潭家岭遗址8、9号瓮棺出土对称的玉鹰攫神面,展翅的鸟类玉器也应该是是苍鹰、凤头鹰等中型猛禽,尤其是仔细观察这种凤型饰品,其原型应来源于鹗、鸬鹚等水鸟,其弯钩的喙状更像是鹗而非鸬鹚。

《中华上古史》第二卷 (五)、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发展

山东龙山文化鹗形玉器

鹗造型的水鸟图腾一直北传到山东龙山文化中,反映了两地之间玉器交流的密切性。

《中华上古史》第二卷 (五)、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发展

平粮台遗址玉鸟冠残片

而河南东南部周口市淮阳区造律台文化平粮台遗址(距今4600年前到4000年前,与石家河文化同时期)由大汶口文化演化而来,曾出土玉鸟冠残片,与鱼鹰类中的鹗十分相似,可以证明平粮台遗址是石家河文化鹗型玉器北传的中转站。

《中华上古史》第二卷 (五)、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发展

湖北石家河文化玉虎头

《中华上古史》第二卷 (五)、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发展

安徽凌家滩遗址虎首玉璜

湖北石家河文化还出土玉虎头,距今约4600年,起源于安徽凌家滩遗址的虎形玉璜,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家河文化玉器上的玉虎,是没有身子的虎面或虎头。

2、石家河文化的天神形象

2023年《长江日报》对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作出了总结和分析。“以玉器为例,石家河遗址玉人像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夸张的神像,纵目、獠牙、鹰钩鼻造型,当为神的形象;一类是人的形象,比如出土于罗家柏岭的玉人像,面庞写实,两眼倾斜呈倒置的八字形、鼻宽阔、口扁方微闭,散发着威严与神秘的气息,应该是祖先或者王的形象。值得关注的是,第一类神造型的玉人像出自瓮棺的特殊墓葬中,而瓮棺的葬式当与巫师等神权人物相关;第二类玉人像出自罗家柏岭遗址点,并与玉璧同出,而罗家柏岭遗址点发掘者认为是制玉作坊,分析是祭祀遗址,玉璧等当与祭天有关。这两类玉人像的不同出土地点也与神人像、祖先像的功能吻合。”

《中华上古史》第二卷 (五)、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发展

石家河文化早期六合遗址玉神面

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县石家河文化六合遗址出土了一件玉神面,顶部类似凤姓玉器轮廓的倾斜头冠,左右两侧勾姓形状形似鸟头,原型应该也是鹗等鱼鹰鸟类,六合遗址属于屈家岭文化晚期到石家河文化早期,这种模糊的玉神面在石家河文化及后石家河文化得到继承。

《中华上古史》第二卷 (五)、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发展


石家河文化鹰面虎嘴形象

《中华上古史》第二卷 (五)、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发展

湖南高庙文化白陶罐身飞鸟图案

《中华上古史》第二卷 (五)、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发展

高庙文化白陶簋底獠牙图案

石家河文化出土鹰面天神,属于典型的人兽结合的神人形象,顶部采用玉鹰图形,分有清晰的鹰头、翅膀、尾羽、鹰爪,面具除了鹰元素还有老虎元素,圆圆的眼睛像是老虎眼睛,下巴上下对立的利齿似乎是老虎牙齿,与石家河文化出土最早的玉琥相符合,起源于湖南高庙文化(约公元前5800年—前4600年)。而在商朝甲骨文中及周朝史书中都记载长江中游有虎方,东到安徽、江西,西到湖北、湖南,因此鹰面天神可能代表鹗和老虎两个图腾的族群合作统治城国。

《中华上古史》第二卷 (五)、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发展

《中华上古史》第二卷 (五)、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发展

《中华上古史》第二卷 (五)、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发展

《中华上古史》第二卷 (五)、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发展

后石家河文化肖家屋脊遗址玉神面众多形象

2015年谭家岭遗址最新发现的玉器代表了后石家河文化玉器发展的最高水平,这些玉人,形式多样,造型奇特,为后人展示了他们的发型和服饰,而鹰面天神耳部打孔的形象,也影响到其他玉器,在戴着四边形的玉人中,也明显看到有耳垂打孔现象,与鹰面天神十分相似。

《中华上古史》第二卷 (五)、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发展

石家河文化玉琮

头顶的四边形冠形似玉琮的四边形,玉琮采取的是天圆地方的观念,因此头戴四边形冠的含义可能是掌管大地,而双耳是鹰翅膀造型,嘴唇则是虎齿,因此这种类型应该是天神的形象,掌管着崇拜鹗与虎两个图腾的民族。

《中华上古史》第二卷 (五)、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发展

至于蹲踞状玉人脑后发型呈鹰嘴状,可能表达的是去世的军事首领灵魂寄托在鹗身上。

3、石家河文化的祖先崇拜玉器

《中华上古史》第二卷 (五)、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发展

石家河文化出土的四类玉人

《中华上古史》第二卷 (五)、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发展

石家河文化出土的抱鱼人偶陶人

2021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作者龙啸发布《后石家河文化“抱鱼人偶”与祭山活动》一文,将石家河文化出土的玉人分为四类,并且分析认为A类为神灵形象,C类玉人与石家河文化出土的抱鱼陶人十分相似,抱鱼陶人应当是巫师抱着祭品在向山神祭祀,因此C类玉人也应该是巫师阶级,但该文没有分析B类玉人和D类玉人的身份。

仔细分析A、B、C类玉人都有耳洞,应当是因为其人群耳朵佩戴玉器等配饰,地位较高是统治阶层,D类玉人没有耳洞,地位较前三种人群较低。

B类人群虽然头戴平圆冠,但帽子上有卷曲勾纹,面貌刻画的呈愤怒形象,应当与军事有关,是军事领袖人群,乃至是持钺的国王。

《中华上古史》第二卷 (五)、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发展

谭家岭遗址平底冠玉人

石家河文化早期谭家岭遗址出土一种的圆形平底冠,冠只有一层,可能是中小层贵族的形象,或者是此时的城国国王,其冠型不是很发达。

《中华上古史》第二卷 (五)、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发展

罗家柏岭遗址平底冠玉人

到了石家河文化中期,天门市石河镇罗家柏岭遗址出土的玉人头像,冠型明显更为繁复,除了平底圆冠,还有箍绳。

《中华上古史》第二卷 (五)、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发展

另外,谭家岭遗址出土的人首形玉器,双人首左右对称,梭形眼,头顶有平顶冠,五官刻画中规中矩,蛇身连接双人首成玦。虽然其人首蛇身的构造,表达的是神人的构造,但其面貌毫无疑问,应当吸收于当时的贵族如大巫师或国王等人群。

《中华上古史》第二卷 (五)、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发展

殷墟遗址老年陶人

而河南安阳市殷墟遗址出土一件老年陶人,头戴也是单层平底冠,身前绘制有盘羊纹,盘羊好斗,为武将之纹饰,背后双眼,是甲骨文眔字,表示监察之意,应当是负责掌管军事的高级武将。可以推断,石家河文化单层无纹饰平底冠应当也是中高级贵族装束,可能从事武职,甚至是城国领袖之亲属。

《中华上古史》第二卷 (五)、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发展

除此之外石家河文化还有一种马蹄冠,单独出土,应该是军事首领的头饰,显示了此地的祖先崇拜。2015年发现的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出土玉器,超过了以往的总和,种类、造型极为丰富,另外还出土大量玉料,其普遍采用的圆雕、透雕、减地阳刻、浅浮雕线刻等工艺,考古专家、原石家河考古队队长刘辉以及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石家河遗址勘探与发掘项目现场负责人李晓杨曾在中国石家河文化玉器主题研讨会上表示,后石家河文化玉器,工艺水平超过了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