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新中国文学发展史出现伤痕文学,以刘心武、梁晓声、贾平凹等人为代表的作家,描写新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对那场运动提出自己的认识。
由于伤痕文学作家群很多都是上山下乡运动的亲历者,作品发表后产生较大影响,《孽债》、《年轮》、《知情》等同名电视剧上映后获得认可,为年轻一代打开一段充满争议的历史片段。
一:
上世纪90年代,电视热播多部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电视剧,引发收视热潮,其中著名的有:反映上海知青下乡到云南西双版纳的《孽债》、反映东北兵团知青生活的《年轮》等。
很多山乡下乡运动的亲历者都在深情回忆当年那段特殊岁月,毛主席一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下,全国2000多万知识青年怀揣梦想奔赴农村。
在河南郏县至今还保存着一座知青纪念馆,郏县县长说,这是当地专门为纪念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建立的,纪念馆收藏着一部拍摄于1974年的央视版知青纪录片。
县长说,早在1954年郏县就迎来了下乡青年,那年大李庄、邱庄、吴塘、杨庄4个村来了7名升学未成的初中毕业生和25名高小毕业生,来到郏县参加农村合作社。
当年农村文盲很多,缺少会计和记工员,这些人虽说文化不高,但是来到农村干这些工作还是轻松自如,着实在这两个方面帮了不少忙。
郏县时任县长规划了试点工作,取得了不错成绩,得到河南许昌地委的高度重视与肯定,大李庄还专门起草了一份《郏县大李庄乡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
登载在1955年9月4日许昌地委主办的杂志《互助合作》第15期上,这篇文章被中央工农部副部长看到后,认为很有价值,便转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看到后十分高兴,认为河南郏县的经验值得推广,批示说,各地组织中学毕业生和高小毕业生去农村工作,应该高高兴兴的去,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有了高层的肯定,河南郏县干劲十足,由于农村本地的文化人都出身地主或者富农,这些人虽然有文化,但是受时代影响,不受重视,高小和初中生到来得到郏县领导热烈欢迎。
随着河南郏县下乡青年的榜样被树立起来,全国各地纷纷效仿,1958年中学毕业的邢燕子响应国家号召,回到家乡河北省宝坻县司家庄村参加劳动生产。
邢燕子成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又一个典型,她多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自接见,1961年高中毕业的董加耕,放弃上北大的机会,回到江苏农村务农,成为知识青年的榜样。
1966年,文革开始后,全国各地都在忙着搞运动、开会,各地学校不开课,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一直到1968年,全国初高中毕业生到达400多万。
二:
这些年轻人散居在城市无事可做,每日游荡成为一种社会问题,我党为缓解就业压力,安排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但普通家庭的子女要去,连李讷、李敏、周秉建等高干子弟也去。
1968年,毛主席下达命令要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全国知青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开始。
其中被称为“老三届”的中学毕业生,基本被安排去了边疆和农村,大部分参加生产建设兵团,接受准军事化管理,每天参加屯垦,这部分知青有200多万。
这么多的人响应号召上山下乡,他们去了农村每天首先必须学习毛选,宣传我党方针政策,参加“社教”,编写“三史”,参加民兵训练。还有植树造林、嫁接果树,防御病虫害。
此外,知青还需要学习机械修理、土木建筑、电工、铁工、理发、缝纫、防治兽疫等多项技能,学完了之后,他们还要开办夜校、文化室,又给农民当起老师。
帮助农村制定生产规划、建立土地档案,还为不识字的社员写信、算账、记工分,教他们文化科学知识,平时还组织开展娱乐活动,为社员破除封建迷信等等。
客观地说,知青上山下乡是个时代产物,政府鼓动,部门支持,家庭响应,也许在今天看来,当年那些知青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是把他们放在文盲众多的农村,他们就是当地文化人。
知青也做了他们在那个年代能做的所有事,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确也给农村起到了建设作用,除了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力,知青还有一项使命,就是执行党的政策。
特殊年代,我党要求农村的政权必须掌握在贫下中农手中,不能让富农有可乘之机,知青到了农村公社后,要积极监督公社成员,维护农村贫下中农的地位与利益。
因此,在当年的新闻报道中,经常可以见到某农村公社,某知青将公社试图搞破坏的某富农阴谋揭穿和粉碎,还写文章在公社宣传,对富农进行大批特批。
这群上山下乡的知青,从小被教育以焦裕禄、雷锋等人为榜样,为了我党理想甘心奉献,许多人心中树立的理想便是成为我党路线的接班人。
一位北京知青写道:手捧红书离北京, 立志扎根工农中;广阔天地炼红心, 忠心绣出宇宙红!反馈出知青怀着美好理想来到农村公社的。
三:
但是,那个特殊时代搞出来的特殊运动,实践多了,便暴露出很多问题,许多知青来到农村参加劳动后,发现公社制定的安置费不够花,干完活常常感觉吃不饱。
知青生病了,知青点也不能解决医药费问题,农村干活又累又脏,许多知青和农民无法长期沟通,这让知青情感上觉得迷茫,生活上看不到希望。很多人开始怀念家乡生活。
这时,知青中爱写作的人,开始创作作品反映自己的处境和思乡心态,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张抗抗《北极光》、《爱的权利》、王安忆的《小鲍庄》均反映知青的迷茫与苦闷。
1972年,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教师李庆霖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生动描述了他见到的知青生活,将其中的困难与艰辛反馈出来,希望得到我党重视。
毛看到后,十分感动,命人从自己的稿费中支出300元给李庆霖寄去,用于改善知青生活,1973年4月,周总理召开会议详细了解知青上山下乡之后的生活问题。
还讨论了知青安置经费标准、住房、口粮、医疗、学习教育等十几个问题,会上决定将毛主席给李庆霖的信印发全党,并同时筹备召开全国知青工作会议。
最后决定将知青问题交由农业部主管,农业部派遣沙风、林乎加组成13个调查小组,奔赴全国各地调查了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实际情况。
他们先后来到河北省丰润县,新庄公社前营大队和小庄子大队、南台公社东那母庄大队、丰登坞公社朴实庄大队以及丰南县尖字沽公社蒲台河大队、宁河县芦台镇北移民大队。
黑龙江佳木斯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六团十八连(先进点)、十四团十五连(落后点)、十五团二十五连、二十七连(一般点)和莲江口农场、鹤立河农场、宾县新立公社新立四队,
阿城县新和大队以及肇东县涝洲公社等地,调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劳动、生活、学习情况,在知青点查看被褥、衣着、进入厨房掀开锅盖,问吃问穿。
沙风每到一地主动与知青交流,了解实情,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汇报,组织人员对收集到的情况进行汇总,写了一份《关于当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解决意见》带回北京。
我党立刻将这份意见下发,要求迅速传到城乡部门,随后签发21号文件,要求各地根据文件精神落实知青政策,要求各级领导选派一名干部统一管理知青,病残和独生子女不下乡。
从1973年起提高知青补助,每人每年500元,高寒地区每人有40元冬装费,坚决打击破坏知青上山下乡的犯罪活动。
农业部这次对知青待遇的改善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并不能根本改变,特别是当时的社会没有知青的上升通道,这些来自城市的知青,在农村呆久了看不到希望。
四:
1977年高考恢复后,国家开始妥善安排知青回城,并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1979年以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基本停止。
改革开放以后,对于知青上山下乡又有了不同认识,不论怎么看,毛主席当年号召知青去农村锻炼,让他们成为了不同于前辈,又有别于后辈的特殊群体。
在特殊年代受到特殊锻炼,尽管后世对上山下乡运动有许多不同解读,但是到农村去锻炼吃苦,的确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品质,从这个角度讲,毛主席发动上山下乡运动却有远见卓识。
参考文献:
1:李金明.溯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炎黄春秋. 2023 .06
2:万绍陈.“文革”时期回乡与下乡知青对乡村建设影响研究.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6
3:余玮.“广阔天地”里的知青岁月.中华儿女. 2018 .03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