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的首相又“峰回路转”?

近几日,围绕日本首相众议院投票的博弈可谓热火朝天,根据《日经新闻》10月16日的报道,高市早苗的首相之路似乎又峰回路转,原因是日本维新会很可能被其开出的价码吸引

据悉,自10月15日下午开始,自民党正式与日本维新会启动政策协商,维新会党首吉村表示,如果达成共识,将在首相指名选举中投票支持高市早苗。

高市早苗的首相又“峰回路转”?

高市早苗与日本维新协会代表、大阪府知事吉村博文(左二)、共同代表藤田文武会晤,10月15日。

高市早苗的首相又“峰回路转”?

从高市早苗表情可以看出,双方谈得不错。

接下来回顾一下事情的发展脉络。

10月4日,高市早苗在自民党总裁选举中胜出,一时有些得意忘形,把曾主导“倒石破”行动的麻生派、原安倍派成员纷纷纳入高市执行部,其中85岁高龄的麻生太郎更是出任副总裁。

此举在造成自民党内部矛盾激化的同时,也让其共同执政的盟友公明党最终决定破釜沉舟。

10月10日,公明党党魁齐藤铁夫在东京国会大厦与自民党新总裁高市早苗举行会议,双方沟通最终破裂。

高市早苗称,她收到了公明党方面关于政治改革的计划,被要求“在这里展示”,而她拒绝立即回答,表示“需要办理党内程序,不是这里可以回答的”,对方遂告知退出执政联盟。

公明党退出执政联盟的消息给日本政坛投下震撼弹,也让接下来的首相选举悬念陡升。

高市早苗的首相又“峰回路转”?

高市早苗与齐藤铁夫会晤,10月10日。齐藤铁夫神色严峻,一副决绝的表情。

决定首相人选的日本众议院共有465个席次,其中,自民党196席、公明党24席,即长期执政的“自公联盟”合计220席。

而在野党方面,立宪民主党148席、维新会35席、国民民主党27席,其他若干个小党和无党籍人士共35席。

如此一来形势其实很明显。

在公明党退出执政联盟之前,三大在野党席次共计210席(148+35+27),加起来也不是“自公联盟”220席的对手,后者只需要动用强大的行政资源再拉拢几个小党或无党派人士,就能够实现过半。

可随着公明党退出执政联盟,只要三大在野党走向联合,就有很大概率把自民党拉下马。

高市早苗的首相又“峰回路转”?

公明党决定退出执政联盟后,自民党内部不满高市早苗的情绪迅速发酵,高市也一改刚刚当选总裁时独断专行的作风,变得怀柔起来。

10月14日,高市早苗在自民党总部召开的参众两院议员恳谈会上致歉:“公明党退出执政联盟是我的责任,组建稳定的政权对国家和民众至关重要。”

随后传出消息称,高市已对内承诺,若成功拜相将提名总裁选举中的4位竞争对手重量级新职务。

小泉进次郎有望出任防卫大臣,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改任总务大臣,自民党前干事长茂木敏充可能出任外相,小林鹰之则会出任自民党政策调查会会长。

简单来说,高市计划通过委任4名“劲敌”重任来维持党内团结,竭力避免倒戈、弃票等事件的发生。

初步平息自民党内部矛盾后,高市早苗开始向在野联盟中的维新会和国民民主党发起魅力攻势。

从席次上我们不难发现,作为第一大党的自民党仍占据着优势地位,它只需要拉拢任意一个在野党就可以渡过难关,在野阵营则必须实现“大团结”才能把自民党拉下马

高市早苗的首相又“峰回路转”?

上图展示了日本主要政治力量的彼此关系。

第一大在野党立宪民主党与自民党高度对立,希望联合维新会推玉木雄一郎上位,高市早苗则把突破口放到了政治色彩相近维新会身上。

10月15日,三大在野党立宪民主党、国民民主党和日本维新会举行党首会议,商讨共同推出一名首相候选人,但最终没有达成共识。

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三党政策协调困难重重,彼此拿不出对方想要的筹码;其二是担心即使上台执政席次也无法过半,政策推不动。

事后国民民主党党首玉木甚至公开在自己的YouTube节目中表示,如果维新会加入执政联盟,“我们就没有必要参与联合执政”。

维新会则对在野党合作持观望态度,仅称“如果立宪和国民能够先达成共识,维新会再审慎评估”。

高市早苗的首相又“峰回路转”?

立宪民主党代表野田义彦(中)、日本维新会共同代表藤田文武(右)、国民民主党代表玉城雄一郎,10月15日。

结束三党协商后,日本维新会代表立即跟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见面。

会议是应自民党要求召开的,维新会党首吉村博文仓促决定参加——在野三党会谈维新会只派了二把手。

吉村表示,在长达约一个小时的会谈中,高市早苗向他提出联合政府建议,并表示同意其长期推动的“大阪都计划”。

维新会是众议院第三大党,党本部设于大阪市,党首吉村洋文(1975年生)是土生土长的大阪人,现任大阪府知事。

吉村以及维新会一直希望提升大阪的地位,现如今高市早苗直接拿出“副首都概念”,让其大为心动。

至此,首相选举的胜负手其实是落到了维新会这里。

高市早苗的首相又“峰回路转”?

大阪城市风貌。

共同社报道称,日本原计划本月21日召开临时国会,当天举行首相指名选举,但自民党和在野党方面未就日期达成一致意见,在野党以正在进行党际磋商为由,希望延期举行。

而自民党之所以选在21日召开临时国会,是因为月底有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包括10月26日起马来西亚举行的东盟峰会,10月31日在韩国举行的APEC峰会,以及即将到来的特朗普访日。

假如连新首相都没选出来,特朗普到日本跟谁谈呢,难不成让石破茂继续充当裱糊匠?

高市早苗的首相又“峰回路转”?

日本政治人士表示,无论谁当选首相,其执政之路都不会轻松,日本正在滑向“碎片化和无效政治”。

若高市勉强当选,其施政难度将比石破茂更大;如果三大在野党联合执政,由于缺乏共同执政理念也很难长期维持。

与总统制不同,内阁制下席次领先的政党除非单独过半,否则很容易陷入“组阁难题”,即需要在人事、政策等领域向其他政党妥协才能联合上台执政。

在以美国、巴西、法国、韩国为代表的总统制国家中,总统和议会分别由选举产生,任期固定,是互相独立的权力中心。

如果总统和议会由同一政党领导,此时总统往往拥有强大领导力,可以迅速推动政策落地;而一旦总统和议会分属不同政党,则很容易产生扯皮、掣肘的政治僵局,陷入行政低效。

与总统制不同,以英国、德国、日本、印度为代表的内阁制国家通常是设一个礼仪性国家元首,如:英国女王、日本天皇、德国/印度总统,然后主要权力集中在首相手中。

内阁制下,首相和内阁阁员均从多数党议员中产生,首相身兼多数党党魁,议会选举即大选,其核心特点是“议会至上”。

由于议会/议员均直接面对选民,因此内阁制对于民意极度敏感,首相任期往往不固定。

特别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首相更换像走马灯一般。

比如:日本经济陷入衰退的九十年代,10年换了9位首相;2006~2012年间,因金融危机等种种因素影响,日本再次陷入一年一相的怪圈。

反过来说,假如国家经济蒸蒸日上,内阁制也很容易产生强势领导人,比如2005~2021年间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和三次当选印度总理的莫迪。

某种意义上讲,首相/总理的权威、任期和稳定程度,是判断内阁制国家民众真实经济感受的一个重要指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