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文/么思齐 编辑/漆菲
临近9月,美国高校陆续开学,很多中国留学生却始终未能拿到签证。
准备赴美就读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的任文宇便是其中一员。今年5月,
他原本有幸赶在美国暂停受理新的学生签证预约之前进行了面试。在北京的美国驻华大使馆,签证官简短问询后,他被告知需要进入“行政审查”,还要提交额外的社交媒体材料。
这不是他第一次经历“行政审查”,但这次的时间比预期中更加漫长。任文宇告诉《凤凰周刊》,由于迄今没能等来任何消息,自己早已身心俱疲,逐步发展到焦虑症状,“早上醒来会喘不过气、头疼、喜欢躲在黑暗的屋子里不出门,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他只能靠自我心理建设慢慢调整,情况才有所好转。
但现实问题是,对于开学前迟迟没能拿到签证的学生,学校通常只能延迟一至两个学期入学,也就是次年的春季或秋季。“‘行政审查’的时长不可预测,如果时间过久,即便不被拒签也赶不上本学期入学,我恐怕只能放弃赴美留学。”任文宇无奈道。
今年以来,美国已撤销逾6000名国际学生签证,这是特朗普政府收紧学生签证审查程序的初步成果。被撤销的理由五花八门:有人因旧日酒驾被追究,有人因一起入室盗窃被定罪,还有人被指控“支持恐怖主义”。其中中国学生成为“重灾区”,尤其是人工智能、半导体等敏感科研领域的申请者,审查不仅涵盖了基本个人背景资料,更深入其社交媒体、政治观点乃至家庭背景。
近几个月来,特朗普政府一直在加强对国际学生的审查。
这种漫长的等待与煎熬,如同一场无声的战争,不断碾压着留学生的精神防线,更影响到这些人未来的学业规划和职业道路。美国高校同样受到波及,各大高校不得不做出调整,应对国际学生的“缺席”和学费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
面对外界关切,美国总统特朗普8月25日在白宫信誓旦旦地说,将允许60万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并强调中国学生非常重要,“若没有他们,我们的大学系统会很快崩溃”。但他同时强调会“谨慎审查”入学资格,以确定谁能来美国学习。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对此解读说,特朗普采取的是“理性的经济判断”,并指出如果没有中国学生,美国“最差的15%的大学将会破产”。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8月27日回应称,“教育交流合作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和了解。我们希望美方将特朗普总统欢迎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的表态落到实处,停止无端滋扰、盘查、遣返中国留学生,切实保障他们的正当合法权益。”
特朗普表示“欢迎”中国留学生之际,中国驻美大使馆在社交媒体上就近期美国海关边境执法人员针对中国留学生的“选择性、歧视性执法”一事发文提醒称,鉴于近期发生多起中国赴美留学生在休斯敦机场被长时间盘查、检查电子设备甚至遣返的案例,应谨慎选择休斯敦航线入境。
美国已撤销逾6000名国际学生的签证。
“被拒签反而松了口气”
今年以来,美国政府对国际学生实施了一系列严苛的政策措施,包括从5月底开始暂停F-1、J-1和M-1等三类学生及访问学者签证的面试预约,要求所有申请者提交过去五年内的社交媒体账户,并重点筛查“反美”“反犹”“支持巴勒斯坦”等言论。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于5月22日取消了哈佛大学学生和交流访问者项目的认证,使其在2025-2026学年暂停招收国际学生,受影响学生达到约6800人,占全校总数的27%。此举不仅引发法律诉讼,也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巨大冲击。
随后在6月18日,美国国务院宣布恢复非移民签证的预约受理,但开启了更为严格的背景审查制度,所有申请人必须将社交媒体账户的隐私设置调整为“公开”,以便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申请人若拒绝配合或其社交媒体内容被视为“敌对”,可能导致签证被拒。
据悉,美国领事官员将重点审查申请人所发布的可能对美国政府、文化、制度等持有异见的帖文和信息,并对学生签证申请人的网络活动进行“详细备注”,同时“截图保存证据,以防相关内容被删改”。
该政策针对中国STEM专业学生的审查尤为严格,尤其是人工智能、半导体、航空航天、量子计算等敏感领域。很多学生签证直接被拒,或者陷入长时间的审查。签证政策骤变的这段时间,很多中国学生陷入焦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经历或进行求助。
特朗普政府曾试图让哈佛大学无法招收国际学生,此举后来被法院阻止。
8月下旬,原本应赴美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可可仍在江苏的家中等待签证,看到同届的一些同学已顺利抵校,让她陷入焦虑、沮丧。她在社交媒体上提到自己“一天到晚在这儿分析国际形势”,并担心自己或因签证被拒而耽误求学。
另一名留学生王勤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两次被拒的经历,坦言申请签证的处境如同“1949年加入国军”。王勤本科就读于国内某所211大学,硕士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本拿到了美国某高校计算机科学博士项目的全奖。
6月5日,王勤在北京完成了首次面签,随即被要求补交材料,护照被收,在他递交了补充材料后,却在7月30日收到拒签通知,依据是《美国移民和国籍法》第214(b)条款。根据该条款,签证官无法被说服相信申请人无移民倾向且学习目的明确。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拒签原因。
首次的挫败并未让王勤止步,8月13日,他满怀期待在广州进行第二次面签。面试的过程出奇简短,签证官仅询问了他所申请的学校、选择该校的理由及硕士就读的学校。但最后,签证官还是递上了拒签信。
做了充足准备的杨小舟同样被一纸拒签信击碎梦想。杨小舟就读于中外合作办学“3+1”项目,专业为非STEM的学前教育,护照为白本。她于5月13日在沈阳使馆首次申请F-1签证,当天恰逢中美在瑞士日内瓦进行关税谈判。她同样以第214(b)条款为由被拒签。
被拒签后,杨小舟陷入极大困惑和自我怀疑,质疑自身英语能力和中介培训。当看到同专业、同背景的同学顺利获签,更让她不解。尽管如此,她仍坚持补充材料,于6月6日再次申请,最终仍被拒签。二次被拒签后,她决定不再尝试,注销了学校账号,接受未能赴美的现实。
“这样的结局反倒让我松了口气。漫长的等待与焦灼终于画上句点,不必再在不确定性中反复煎熬。签证结果尘埃落定的那一刻,紧绷的神经像松开的琴弦,尽管带着酸涩,却也有了如释重负的释然。”杨小舟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更让我感到温暖的是,爸爸得知结果后,主动提出若我想去其他国家尝试,他会全力支持。”
很多留学生感慨,在风雨飘摇的时代,自己如同一粒沙,随时可能被碾轧。
任文宇的专业为机械工程与计算机工程交叉领域,在美国读硕士时他经历过40余天的“行政审查”,对于这次漫长等待仍预料不足。任文宇告诉《凤凰周刊》,目前距离面签已过去快100天了,签证状态仍毫无变化,他频频通过邮件提交催促请求,收到的却是冷冰冰的自动回复。学校因此建议他推迟到明年春季再入学。
在与其他同学交流时,他发现凡是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几乎都在5月的面签后陷入漫长的“行政审查”。即便拿到签证,可能也只有一年有效期,这意味着未来在美身份的维持将面临不确定性。任文宇不禁对美国当下政策的潜在威胁心存忧虑,甚至开始思考是否应放弃这条布满荆棘的留学路。
根据美国国务院的数据,2023至2024学年,超过27.7万名中国学生在美国学校就读,较上一年减少了4%。
对于人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中途是否回国也成为难题。梁冰在美国攻读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他的学生签证于今年7月刚刚到期,由于担心回国后无法顺利返回美国,他一直没敢回国。
现因家人生重病,梁冰不得不回国探亲。他称自己有3至6个月的假期,若是以往,这段时间办理签证足够了,现在却充满未知。他因此在小红书发帖询问回国续签F-1签证的可行性。
在评论区,一位网友提到自己“等待了三个月了还没消息”,另一位机械工程专业的同学表示自己被“行政审查”了11周才拿到签证。也有人分享了成功的案例:一位数据分析专业的同学表示,自己提交续签一周后就收到了签证;还有同学续签时只用了两周时间就拿到了五年签。
中印学生受影响最大
截至今年8月,特朗普政府已对约5500万持有美国签证的人进行持续审查,除了国际学生,还包括游客及持有多次入境签证但目前不在美国境内的人士。
这堪称美国史上规模最大的签证审查行动,一旦发现违规行为,例如逾期居留、犯罪行为、威胁公共安全、参与恐怖活动或支持恐怖组织,持有人的签证就可能被撤销。即便持有人身处美国,也可能面临被驱逐出境的风险。
其中,特朗普政府撤销了超过6000名国际学生的签证,其中约4000份因违法行为被撤销,另200至300份因涉嫌恐怖主义被取消。违法行为主要包括签证持有人在签证过期后仍非法滞留美国,以及袭击、酒驾、入室盗窃等犯罪行为。但官方没有公开这些学生的国籍。
由于在美人数众多,中国和印度留学生受影响最大。
除了中国留学生,印度留学生也因数量众多及潜在移民风险面临严格审查。印度是美国高校最大的海外生源地——2023至2024学年有超过110万名国际学生在美国高校学习,其中近三分之一来自印度。
此前,美国驻印度使馆同样采取了暂停留学生签证面谈及加强社交媒体审查等措施,导致大量印度学生的签证申请被延误甚至拒绝。不少印度学生不得不推迟赴美计划,或转往英国、德国、爱尔兰、澳大利亚等政策环境更稳定的国家留学。
据统计,印度F-1签证的拒签率在2024财年高达41%,主要因为面试难度增大、材料(尤其财务证明)审查变严。一些印度学生的签证身份被美国政府吊销甚至终止,部分人因此对美国国土安全部提起诉讼,控告其无预警撤销签证,致使学业中断。
一些欧洲、拉美、亚洲和非洲国家的学生也表示存在签证审批延迟、被要求提供更多资料、签证限制或撤销的情况,例如巴基斯坦、菲律宾、孟加拉、坦桑尼亚、尼日利亚、肯尼亚、南非、乌克兰、俄罗斯、土耳其、黎巴嫩、叙利亚等国。
美国国务院的官员告诉福克斯新闻,今年大约撤销了4万份签证,而同一时期拜登政府仅撤销了1.6万份签证,“即便前一届政府做得较少,他们仍在撤销签证,这不是(今年)1月20日以后才开始的……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年” 。
很多民主党人反对特朗普政府撤销签证的行为,声称这违反了正当程序。俄勒冈州民主党参议员杰夫·默克利(Jeff Merkley)表示:“正当程序是防止政府剥夺人们生命或自由的门槛,剥夺签证而不经过正当程序就是剥夺自由。”
特朗普最近宣称,美国将允许60万名中国学生赴美求学,但要通过审核。
为了应对国际学生人数下降的情形,部分美国高校推出延期入学和在线学习方案以缓解影响。但据部分中国留学生反馈,学校通常给出的回复仍是延期一到两个学期入学。
陈晨刚刚从一所华南地区的农业院校毕业,本科就读于土木工程专业,不久前拿到了美国蒙大拿理工大学的硕士录取通知书,研究方向是结构工程与超高性能混凝土。
“尽管这所学校的排名并不突出,但全额奖学金是打动我的点,此外,美式教育的开放性、国际化氛围,还有科研资源,是别的地方难以比拟的。”陈晨告诉《凤凰周刊》,原本他很向往赴美留学,然而近来政策的变动带来了变数——教授承诺的全额奖学金因资金问题被调整为助教岗位(GTA),这意味着自己每周需要承担20小时的教学任务。更棘手的是,录取通知书直到7月才正式下发,而开学的日期是8月25日。
“时间太紧了,我8月14日才去广州总领事馆面签。”陈晨回忆道,自己仍记得那位签证官的模样,“她是一位中年白人女性,戴眼镜,穿豹纹背心,看起来很精致。她的笑容友善,问题也较为常规:父母的职业、如何得知这所学校、是否了解蒙大拿州。当提到黄石公园时,我表示曾在《国家地理》上看过,非常向往。对方笑了,还说‘不错’。”
整个面签不到五分钟,陈晨最后被要求提交社交媒体资料——包括四个国内账号和两个国外账号。“我特意准备了一张纸,但她没要,说表上已有记录。”陈晨称,“从那之后,我每天都会检查十几次签证状态,一直没变化,就有点慌了。”
转机出现在8月20日,使馆打电话建议他将入学日期从8月25日推迟至9月1日或2日。这个电话让他松了一口气,“他们愿意主动联系我,说明签证问题不大”。
8月26日,陈晨终于拿到签证,接下来需要确认入学事宜。尽管未来的政策充满不确定,但他仍保持乐观。“我从一所农业院校前往美国留学,已经算跨出了一大步。虽说全额奖学金落空,但学校还是给了助教岗位,说明美国依然需要人才。”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今年5月曾表示,将修改签证标准,加强对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签证申请审查。
美国高校遭遇巨大冲击
签证折磨的不仅是留学生,还有美国的高校。一系列严苛的审查削弱了美国高校的国际吸引力和经济收益。
彭博社和美国国际教育者协会(NAFSA)发布的报告指出,国际教育为美国每年带来约320亿美元的服务贸易盈余,其中近三分之一来自中国留学生。签证政策收紧导致留学生数量锐减,不仅会让美国高校面临数十亿美元的财政缺口,科研团队尤其依赖中国博士生的关键实验也将面临停滞。
美国高等教育媒体Inside Higher Ed援引美国国务院数据显示,今年5月,美国F-1国际学生签证发放量同比骤降22%,减少了12689份。NAFSA预测,今年秋季,美国高校国际学生入学人数预计缩减30%至40%,总体入学人数预计下降15%,这将导致美国地方经济损失高达70亿美元,影响超过6万个就业岗位。
2025年5月27日,当地民众在哈佛大学举行集会,声援该校的国际学生。
联邦政府本就在收紧部分高校的财政拨款,一旦国际学生人数下降,将对这些高校造成巨大打击。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校长克罗(Michael Crow)8月6日告诉彭博社,该校仍有1000名即将入学的国际新生还在等候签证,占到全体国际新生的三分之一。克罗估计,该校将因此损失数千万美元收入。
为了留住国际学生,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已在伦敦设立校区,波士顿的东北大学也表示会提供远程课程,并协助国际学生转入英国或加拿大校区。
受到经费削减的冲击,一些美国高校不得不裁员、冻结招聘或缩减博士研究项目的支出。
早在今年3月,位于马里兰州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宣布裁员2000余人,包括247名本土员工和1975名境外员工。这是该校史上规模最大的裁员,涉及公共卫生学院、医学院等多个重要机构。
宾夕法尼亚大学自7月起开始削减预算,数百名员工将在年底前陆续离开,该裁员旨在节省近1亿美元的支出。斯坦福大学于8月5日宣布裁员363人,下个年度还将削减上亿美元的预算。拥有10个校区的加州大学已冻结招聘,位于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亦面临2亿美元的赤字,并将裁员55人。
不久前通过的“大而美”法案同样给高校和国际留学生带来阴霾。该法案大幅提高了私立大学捐赠基金的征税率,从原先的1.4%飙升至最高达21%。该政策主要针对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顶尖高校,增税将直接导致对学生经济援助、奖学金、教师和研究生支持及科研项目的削减,这将进一步加重国际学生的经济负担。
随着OPT(为持F-1学生签证的国际学生提供的临时工作许可)与H-1B工作签证配额趋紧,国际学生的学业及就业前景将进一步受限。此外,“大而美”法案还取消了多项绿色能源补贴,并压缩联邦科研资金,这将影响到环保和清洁能源等领域的科研项目。
(实习生朱若晚对本文亦有贡献,其中受访的中国留学生均为化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