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26日上午,纽约联合国大会厅内,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刚刚踏上第80届联合国大会演讲台,就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外交尴尬。
他一开口,阿拉伯国家、非洲国家及部分欧洲国家代表集体起身离席,嘘声与脚步声交织在一起,空荡荡的座位与稀稀拉拉的掌声形成刺眼对比。
这些代表以空置的座椅为“语言”,控诉以色列在加沙军事行动中导致的平民伤亡与人道灾难。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并非抗议场面,而是内塔尼亚胡西装领口一枚醒目的二维码胸针,扫描后直接跳转到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事件的纪念网站。
这场45分钟的演讲,成为外交舞台上一场混合着道具、隔空喊话与尖锐对峙的政治表演。
为规避国际刑事法院的逮捕令,内塔尼亚胡的专机绕飞600公里才抵达纽约。
演讲伊始,他面对的不是满堂听众,而是鱼贯而出的人流。
这场预谋般的离场行动,成为联合国历史上罕见的外交集体抵制事件。
据《华盛顿邮报》描述,来自5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过道排起长队离场,会场二楼仅剩以色列代表团和亲友团。
伊朗代表离席前,在座位上留下一张在以色列袭击中遇害的儿童照片,而哈马斯则发表声明,称此举证明以色列正遭国际社会孤立。
当然,演讲嘛,总得讲完。
哪怕是对着一屋子空椅子,哪怕面对尴尬面露难色,内塔尼亚胡还是得对着空气讲完。
他特意拿出来一张地图,说以色列的行动是为了“消除威胁”,目标是胡塞武装、哈马斯、真主党,还要顺便把伊朗的核计划给毁了。
听上去,这似乎是一场捍卫文明的正义之战,而不是造成无数人道灾难的军事行动。
他还用标语牌抛出多选题:“谁在高呼‘美国去死’?”
选项包括伊朗、哈马斯、真主党、胡塞武装,正确答案是“以上全部”。
他甚至还出打温情牌,讲了一个细节。
说以军是怎么用扩音器、用手机通知加沙居民的,还承诺“一定会把人质带回家”。
这种经过精心包装的故事,在那个空旷得能听见回声的大厅里,显得格格不入。
然后,高潮来了。
他把矛头直指那些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西方国家,抛出了一个极具煽动性的论点。
他说,你们承认巴勒斯坦,就是在告诉全世界,“杀害犹太人是有回报的”。
这句话,就像往一锅滚油里泼了一瓢冷水,瞬间就炸了。
要知道,在很多国家看来,承认巴勒斯坦国,是为了给那个几乎已经死掉的“两国方案”留一口气,是为几十年的血腥冲突找一个政治上的出路,是最后的努力。
可到了他嘴里,就成了对暴力的奖赏。这种粗暴的曲解,这种挑衅,在外交场合,简直是刺耳到了极点。
道具运用成为这场演讲的又一特色。
内塔尼亚胡先后展示四块标语牌,其中一块列出伊朗地区“恐怖主义轴心”地图,并用红叉标注已被以色列打击的势力。
此外,他还展示了两张对比地图:一张描绘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祝福之路”;另一张则展示伊朗的“诅咒轴心”,但地图中未标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边界,将全部领土标识为以色列。
这种视觉化表达,与其2015年联大演讲中手持伊朗核计划示意图的做法如出一辙。
可惜,各国不约而同集体离场,让内塔尼亚胡的精心准备付之东流,因为加沙持续数月的冲突仍在继续。
据联合国数据,冲突已造成数万人伤亡,超过200万平民陷入缺水断粮、医疗系统崩溃的绝境。
显然内塔尼亚胡的演讲无助于平息冲突,反而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他坚称军事行动是“针对恐怖主义的自卫”,强调伊朗的“地区威胁”,并对“两国方案”持消极态度。
这种立场与国际社会呼吁停火、推进政治解决的共识形成尖锐对立。
有评论指出:“空荡的会场座椅,成了以色列外交孤立的实体象征”。
如今,人道主义危机的现实已让以色列的叙事陷入被动,多国离场抗议仅是国际社会反制的开端。
今年8月,以色列宣布“接管加沙城”计划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要求以方“重新考虑”,德国则宣布暂停对以军售。
英国、法国等十余国联合谴责该计划“违反国际法”,中国与俄罗斯在安理会推动紧急会议,警告行动将引发“灾难性后果”。
同时,巴勒斯坦国被国际社会广泛承认。
154个国家在联大投票同意巴勒斯坦建国,法国、比利时、加拿大等西方传统盟友也相继承认,总数已超150国。
对比一年前内塔尼亚胡在联大展示连接亚欧的“祝福”陆桥愿景,此次演讲遭遇的冷遇折射出以色列日益孤立的国际处境。
如果说会场里的空座位让他尴尬,那联合国总部外面的景象,就只能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了。
演讲当天,联合国场外聚集着数千名抗议者,包括被扣押人员家属巴尔·库珀斯坦的父亲,他高喊“忽视人质”后被保安带走。
以色列反对党领袖拉皮德斥责演讲“满腹牢骚”,未提出解决人质问题的实际方案。
就连盟友美国也展现微妙转向。
特朗普在演讲前公开表态“不会允许以色列吞并约旦河西岸”,直接否决以色列极右翼势力的诉求。
内塔尼亚胡试图利用特朗普任期“扫清隐患”的算盘,显然面临变数。
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国的承认,正从符号支持转向实质行动。
美国《政治报》指出,欧洲的“承认潮”削弱了美国对巴以进程的“主导权”。
以色列通过扩建约旦河西岸定居点、切断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税收等手段,试图彻底扼杀建国基础。
这场博弈的核心在于,巴勒斯坦问题已从地缘冲突演变为对国际秩序的公然挑战。
当内塔尼亚胡宣称“不会有巴勒斯坦国”时,他不仅否定巴勒斯坦人的生存权,也在否定联合国宪章奠定的多边主义原则。
联合国大会的离场事件,成为内塔尼亚胡与国际社会决裂的隐喻。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被曝正制定一份加沙和平计划,要求哈马斯48小时内释放人质以换取以军撤离。
这与内塔尼亚胡坚持“战争直至哈马斯被摧毁”的立场形成微妙对比。
联合国会场里那一片令人窒息的空座位,其实已经替全世界给出了回答。这根本不是什么偶然的外交插曲,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当内塔尼亚胡的顽固撞上了现实坚硬的墙壁时,孤立,才是最真实的回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