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年间,一位26岁的年轻县令突然递交辞呈,朝野震动!

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冲动的决定,竟让他成为改写中国2000年宗教史的关键人物——他就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

七岁倒背《道德经》,少年通晓河图洛书,这位西汉张良的八世孙,注定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辞官后隐居北邙山,拒绝皇帝三次征召,更修炼出分身隐形的神通:

清晨泛舟、午后诵经、傍晚待客,竟能同时出现在三个地方!

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位“不务正业”的前县令,最后获得的爵位竟比诸葛亮还高。汉和帝为了拉拢他,直接封了连关羽都望尘莫及的“县侯”爵位。

但这位传奇人物最惊人的成就,才刚刚开始……

道家故事:26岁辞官隐居,竟成道教始祖,这张良后人到底有多神?

东汉永平二年,一个春寒料峭的清晨,年仅二十六岁的江洲县令张辅汉将一封奏折郑重地呈递给驿使。

这份看似寻常的辞呈,将在历史长河中激起意想不到的涟漪。

这位出身江苏丰县的年轻官吏,身上流淌着西汉留侯张良的血脉。相传他七岁便能将《道德经》倒背如流,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个总角之年的孩童竟已通晓河图洛书之秘。

这样的天赋,放在今日那些自诩博学之辈中间,怕是要羞煞多少皓首穷经的“读书人”。

在那个尚未开科取士的年代,朝廷选拔人才自有其道。地方上的耆老们独具慧眼,将这个精通黄老之学的年轻人举荐入仕。

说来也是时势使然,若是在后世独尊儒术的朝代,任凭你把《南华真经》嚼烂了也难入仕途——那时节,半部《论语》就足以平步青云了。

驿使的马蹄声渐远,张县令负手而立,官袍在晨风中轻轻摆动。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看似寻常的辞官决定,竟会成为改写华夏文明轨迹的重要一笔。

道家故事:26岁辞官隐居,竟成道教始祖,这张良后人到底有多神?

张陵辞官后,并未如常人料想那般返回江苏故里,而是径直北上,隐居于洛阳城外的北邙山中修习长生之术。

这一举动在当时朝野间引起不小非议——北邙山与帝都近在咫尺,难免让人揣测这位年轻才俊是否在效仿古人“终南捷径”的套路。

朝廷果然派人前来征召,许他以“博士”之位。

这官职听着体面,实则如同给孙猴子封个“齐天大圣”的名号,不过是个虚衔。谁知张陵竟以染病为由,断然回绝。

这理由着实令人啼笑皆非——一个终日炼丹修道的方外之人,反倒说自己病了?

当时在位的汉章帝本就是个急性子,见这小子如此不识抬举,也就随他去了。谁曾想,此后北邙山中竟接连传出奇闻异事。

有樵夫信誓旦旦地说,曾见一只白虎衔着神符,恭敬地放在张陵修行的草庐前。

更离奇的是,坊间盛传他得了一卷《太清丹经》,炼成仙丹服下后,竟能分身隐形。明明正与你促膝长谈,一转身的工夫,人已杳无踪迹,徒留访客对着空荡荡的蒲团发愣。

最令人称奇的,是某个春光明媚的清晨。有人信誓旦旦地说看见张老先生泛舟池上,优哉游哉;可转到前院,却见他正襟危坐诵经;再问旁人,又说方才分明见他与宾客在厅中叙话。

正当众人困惑之际,忽见老道士拄着藤杖,吟着诗从山间赏花归来......

至此,人们方才恍然大悟:这位张先生,怕是真修成了什么了不得的神通。

道家故事:26岁辞官隐居,竟成道教始祖,这张良后人到底有多神?

消息传到洛阳城时,正值新君即位。

汉和帝这个年号取得恰如其分——这位新天子确实比他那脾气暴躁的父皇和气得多。听闻北邙山出了个能分身隐形的活神仙,年轻的天子顿时两眼放光。

试想,若是习得这等法术,当皇帝该是何等快活?

朝堂之上,一个和帝正襟危坐与大臣商议国事;后宫之中,另一个和帝与嫔妃们把酒言欢;翰林院里,第三个和帝正与文士们吟诗作对;御花园中,第四个和帝带着小太监赏花踏青……

想到这般情景,和帝当即拍案:快!封张陵为太傅,加冀县侯!

这太傅之位可不简单。在东汉官制中,这是三公之首,通常非德高望重的老臣不能胜任。至于"冀县侯"这个爵位,更是大有讲究。

这里不得不提个典故。当年关云长在曹营时,受封“汉寿亭侯”。后世不少人误将“汉”当作国号,把“寿亭侯”当作爵位,闹出不少笑话。

实际上,汉代封侯分三等:亭侯、乡侯、县侯。关羽初立功勋,只得了个亭侯;而诸葛亮鞠躬尽瘁几十年,才挣来“武乡侯”——虽名带”乡"字,实则是县侯。

如今张陵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诸葛亮呕心沥血才获得的县侯爵位。可见汉和帝这次,是真下了血本。

如果你也对道家的故事感兴趣点赞留言,下一个故事咱们讲“龙虎山”。

道家故事:26岁辞官隐居,竟成道教始祖,这张良后人到底有多神?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