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而耳顺,岁月如歌,浮生若梦。

当年意气风发时,总以为老去是遥不可及的事,而今镜中白发,方知光阴最是公平。

人这一生,年轻时用健康换钱财,到老来方懂钱财换不回健康。

六十岁后,活着的每一天都是上天的恩赐,惜命才是最高级的智慧。

今天与诸位探讨,花甲之年后,惜命最好的方式究竟是什么?依我浅见,不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不在保健品上一掷千金,而在这六件寻常事里藏着真谛。

一、心中无事,便是人间好时节

60~69岁这十年,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运动、进补,而是坚持6样

禅语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六十岁后,当如秋日晴空,万里无云。

子女成家、事业落幕,那些曾让你辗转反侧的烦忧,如今看来不过是指间流沙。

见过邻居老张,退休后日日盯着儿子升职加薪,比当事人还焦心。

反倒是不识字的王婶,晨起扫院、午后听戏,脸上总挂着暖阳。

记住:这个年纪的愁,多半是自己系的心结。

学会像老茶客般,看着茶叶沉浮,心中不起波澜。

二、粗茶淡饭养真气,七分饱里藏天年

60~69岁这十年,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运动、进补,而是坚持6样

《养生论》讲:"所食愈少,心愈开;所食愈多,心愈塞。"

年轻时大鱼大肉是享受,如今清粥小菜反见真味。

广州百岁老人李阿婆有句口头禅:"一顿饭三样菜,多一样要倒掉。"

早晨一碗山药粥,中午半条清蒸鱼,傍晚两块南瓜饼。

留三分饥与寒,不是亏待自己,而是给脾胃留转圜的余地。

记住:六十岁后的餐桌,要像水墨画留白,方显境界。

三、三分运动七分歇,动静相宜得长生

60~69岁这十年,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运动、进补,而是坚持6样

孙思邈早有告诫:"养生之道,常欲小劳。"

晨起不必学年轻人暴走万步,打太极时也不必强求招式标准。

见过公园里那位总穿红衫的周伯?每天甩手散步半小时,雷打不动坚持二十年,比那些突然剧烈运动进医院的聪明得多。

午后小憩可比灵丹妙药,但忌久卧伤气。

要像古钟摆,动时从容,静时安稳。

四、存三分天真,守一点痴心

齐白石衰年变法,八十岁还嚷着要当绘画小学生。

退休后学书法栽跟头怎样?唱歌跑调又如何?苏州园林里常见银发学子端着相机拍荷花,那专注神情胜过少年郎。

我认识位老工程师,六十五岁迷上捏面人,现在作品都进了非遗展。

他说:"手艺人不论年纪,只论手艺长没长进。"

60~69岁这十年,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运动、进补,而是坚持6样

五、旧衣新穿,老友新交

不必总穿儿女买的老年装,试试年轻时不敢穿的亮色衬衫;不必只与同龄人话当年,和楼下快递小哥聊聊新事物也挺好。

上海弄堂里有位沈先生,每周穿西装去听爵士乐,他说:"人可以老,生活不能锈。"

六、床头常备三本书,心中永亮一盏灯

陆游八十岁仍"夜窗犹试读书灯",曾国藩晚年每日必读《通鉴》。

不必苛求读多少,重在让思想常新。

历史书看兴衰,散文集养性情,偶尔翻翻孙辈的科幻小说也不错。

杭州图书馆的"银发读书会"里,有位老人说得妙:"年轻时读书为黄金屋,现在读书只为心头亮。"

60~69岁这十年,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运动、进补,而是坚持6样

写至此处:

六十岁后的光阴,是生命额外的奖赏。

不必活成养生指南的奴隶,不必当儿孙眼中的样板老人。

像老树抽新枝,要活得自在,更要活出滋味。

这十年光阴,当如陈年普洱,初泡平淡,再品回甘。

晨起看露珠挂在牵牛花上,午后听评弹伴着梧桐雨,傍晚与老妻分食半个西瓜。

所谓惜命,不过是把平凡日子过出欢喜。

扬州有句老话:"月亮再弯,亮着就好。"

愿每位走过甲子的朋友,都能活成那弯照亮自己的月亮。

诸位觉得,六十岁后最该守住的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煮茶论道。

60~69岁这十年,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运动、进补,而是坚持6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