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里那些曾经要排队的百元餐厅,现在明显冷清了。比如金融街购物中心里,原来对门开的西贝和云海肴都很火,如今云海肴已关门,西贝的客人也少了很多。
这种情况不只它们两家。
西贝之前遇到过产品争议,云海肴在新加坡也有过食品安全问题。这些现象似乎都在指向同一个问题:曾经备受欢迎的百元连锁餐饮,是不是真的走到必须转型的关口了?
1
十几年前,餐饮行业流行做连锁。西贝、云海肴这些品牌,看准了人均一百块左右的市场,开在商场里,靠着人流把生意做了起来。
规模要扩大,就需要钱。但拿了投资人的钱,就有了盈利的压力,逼着它们不停地开新店。
为了保证所有店的味道都一样,它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把菜单变短,只专注做几个招牌菜;二是建自己的中央厨房,统一做好半成品再配送到各家店。这套办法以前让它们发展很快,但现在却有点转不过身了。
2
但标准化的代价,是菜品口味变得工业化,稳定却缺少中餐讲究的“锅气”和新鲜感。时间一长,消费者容易感到乏味。
现在一些注重现做的餐厅虽价格更高,却依然受欢迎,说明有人愿意为好口味买单。而百元餐饮陷于两难:提价做现炒会失去价格优势,维持现状又难以满足升级的味蕾,处境确实被动。
更严峻的是,时代的大环境变了。2020年之后,餐饮行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寒冬。
大家花钱变得更谨慎,对性价比的考量也更严格。北京餐饮业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营收同比下降4.9%,而规模以上餐饮企业的利润率更是低到惊人的0.37%!
云海肴创始人赵晗生前曾发朋友圈感叹,真实情况比这还惨,99%的餐馆都在亏损。他们能做到1%的利润率,都算“跑赢大盘”了。这1%意味着什么?
一点点风吹草动,房租、水电、人力成本稍有波动,就可能瞬间亏损。因为餐饮的很多成本都是刚性的:房租、员工工资、食材采购,还有连锁品牌庞大的中台管理、营销费用,这些都是实打实的花销,不会因为生意不好就减少。
当收入下滑,而成本纹丝不动甚至上涨,利润空间自然就被无情地挤压。
云海肴的困境就是最好的证明。
2019年,它的全国门店数量超过150家,但到了2025年,这个数字不仅没有增长,反而略有减少。这六年,它没有走出向上的曲线,反而陷入了收入减少,口碑下滑,门店收缩的恶性循环。
3
面对国内市场的压力,有人提议“出海”找活路。但云海肴在新加坡的遭遇,已经给这种想法泼了冷水。
海外市场,风土人情、法规模式完全不同。很多百元餐饮的管理基础相对薄弱,把链条拉到国外,挑战只会更大。出海,绝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药。
说到底,百元餐饮现在的难题,是时代变了,但它们还没完全跟上。过去经济好,大家愿意花钱在商场吃顿标准化餐。
现在,消费者更看重“值不值”:要么是路边小店的极致便宜和实惠,要么是高端餐厅带来的特别体验。百元餐饮正好夹在中间,高不成低不就。
它们既不能像夫妻店那样,用最低成本经营;又背负着投资人对增长和回报的巨大期望。
如果还想着上市,那更是压力山大。高开店速度、高利润率这些目标,逼着它们在成本和收入间寻找平衡。
商场里餐馆换来换去,正是餐饮业洗牌的缩影。这些曾经风光的百元连锁品牌,正在经历考验。它们能否找到新方向,能否真正理解消费者需求,平衡好标准化与特色,控制好成本和品质,将决定它们的未来。
回顾中国历史,兴衰更替往往在于能否顺应时势。秦朝一统六国,是顺应了大一统趋势;隋炀帝修大运河虽功在千秋,却因劳民伤财而亡国。
当下的百元餐饮,正处在一个需要顺应消费者变化的十字路口。能否“识时务者为俊杰”,决定了它们能否在这场变革中活下来,甚至开辟新局。
毕竟,对于百姓来说,吃饭图的永远是实惠、好吃、放心。这场生存战,才刚刚开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