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的秋天,米兰的时尚圈里,人们在等待一场葬礼。

不是真正的葬礼,而是一个帝国的崩塌。当年8月,塞尔吉奥·加莱奥蒂,那个一手将乔治·阿玛尼推上王座的男人,因艾滋病去世,年仅40岁 。

现在,只剩下阿玛尼一个人。

整个行业都在等着看好戏。一个躲在幕后的设计师,一个连公司财报都看不懂的艺术家,怎么可能独自撑起一个摊子越铺越大的时装公司?德国人有个词,叫Schadenfreude,幸灾乐祸。

当时的米兰,就充满了这种恶意的快感 。

在Via Borgonuovo 21号的办公室里,阿玛尼被一堆陌生的文件包围。他是一个用直觉和双手工作的人,但现在,他必须面对这些冰冷的数字和条款。更让他窒息的,是巨大的悲伤。

在塞尔吉奥最后的日子里,他一直睡在病榻旁,直到爱人停止呼吸。他甚至需要靠精神药物,才能接听电话里塞尔吉奥日渐衰弱的声音 。

一位名叫吉乌西·费雷的记者在那段时间采访了他,出门时泪流满面。她后来说,感受到一种“可怕的孤独感” 。

全世界都在等着他垮掉。

但他没有,很多年后,“阿玛尼”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

乔治·阿玛尼究竟是谁

-传奇的起点-

四十年后的2025年9月4日,米兰又在等待一场葬礼。

这一次,是真实的——乔治·阿玛尼去世了,享年91岁 。

公司声明写道,他在家中安详离世,亲人环绕 。消息像一阵无声的冲击波,从米兰辐射至全球。

从华盛顿到东京,从好莱坞到北京,人们谈论着这位“乔治国王”(Re Giorgio)的离去。他留下的,是超过121亿美元(863亿元人民币)个人资产 ,和一个他创立的时尚帝国。

他的一生,都在为他人构建优雅的铠甲。但在那副闻名于世的面具之下,究竟藏着一张怎样的面孔?一本关于他的传记曾发出这样的疑问:

“乔治·阿玛尼究竟是谁?”

故事的起点,在皮亚琴察,一个意大利小城。1934年,乔治·阿玛尼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法西斯党的一名行政职员,母亲管理着一个夏令营。家里没什么钱,生活靠母亲的体面和坚韧维持着 。

这种清贫,后来被解读为他设计中“本质主义”的源头。但真正塑造他的,是更粗暴的东西。

战争。

他的童年,是在防空洞里度过的。他亲眼看着两个玩伴被炸死在废墟下。他曾在机枪扫射中,用身体护住妹妹罗莎娜 。战争结束后,灾难还在继续。一群孩子玩火药,一声巨响,乔治被严重烧伤,有好几个星期都活在失明的恐惧中 。

这些经历,在他心里刻下了一片永恒的灰色地带。很多年后,有人问他为什么偏爱那些黯淡的颜色,他说:

“我爱泥土,就像雨后的特雷比亚河。”

他标志性的“灰米色”(greige),不是一种时髦的选择,是记忆的颜色。是战后意大利小城的颜色,是混合了尘土与不安的童年的颜色。他后来设计的衣服,首先是一副铠甲,用来抵御外部世界的残酷。

1948年,因为父亲战后的政治问题,全家搬到了米兰 。唯一的避难所是电影院。好莱坞电影里那些光鲜的影像,成了他最早的美学教育 。

他去读了两年医学院,想当个医生,但很快就跑了。1957年,他进了米兰著名的文艺复兴百货公司(La Rinascente),从橱窗陈列员做起 。这里成了他的商学院。他凭直觉判断什么好卖,什么不好卖,判断得惊人地准确 。

这个来自皮亚琴察的男孩,沉默寡言,正在等待把他从幕后推到台前的那个人。

乔治·阿玛尼究竟是谁

-发动一场时尚革命-

上世纪70年代的米兰,街头是“红色旅”的子弹和政治口号。而在科尔索威尼斯大街37号的三间办公室里,另一场“革命”正在酝酿 。

1964年,阿玛尼遇到了尼诺·切鲁蒂(Nino Cerruti),一个纺织业巨子 。切鲁蒂欣赏他的严肃和新想法,让他为自己的男装品牌Hitman做设计 。

当时的男士西装,是一副僵硬的盔甲,厚垫肩,硬衬里,把男人捆得像“鳕鱼干” 。阿玛尼做的,就是把这副盔甲拆掉。

他抽走了西装的结构,去掉了垫肩和衬里,换上最柔软、最轻盈的面料 。一件阿玛尼夹克诞生了,它柔软得像一件开衫。这不是单纯的设计革新,这是对当时社会情绪的回应。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人们渴望挣脱束缚,阿玛尼为他们提供了一套新的视觉语言 。

很快,他又把这场革命延伸到了女装。80年代,女性开始大规模进入职场,她们需要一种新的“制服”。阿玛尼为她们设计的“权力套装”(power suit)应运而生 。它有男装的廓形,却没有男装的僵硬,让女性在由男性主导的会议室里,感到自信、强大,同时又无比自在。

但这场革命,如果没有另一个人的出现,可能永远不会发生。

1966年,阿玛尼遇到了塞尔吉奥·加莱奥蒂 。

他们是两个极端。乔治内向、谨慎;塞尔吉奥则热情、外向,敢于冒险 。他是一名建筑绘图员,却有着天才商人的头脑。是塞尔吉奥看到了乔治自己都未曾完全意识到的才华,不断地怂恿他:“你应该拥有自己的品牌。”

1975年,乔治·阿玛尼公司成立 。启动资金,是他们卖掉唯一的代步工具——一辆大众甲壳虫换来的1万美元 。

他们的合作,。塞尔吉奥是盾牌,是引擎,负责处理商业、财务、谈判,为乔治撑起一片绝对的创作净土 。他们的关系,超越了商业伙伴和恋人。阿玛尼后来形容为“一种面对生活和世界的、巨大的共谋” 。

然而,命运在他们事业的巅峰,开了一个最残酷的玩笑。1985年,塞尔吉奥去世 。

阿玛尼被推到了悬崖边上。

乔治·阿玛尼究竟是谁

-孤独的控制狂-

塞尔吉奥去世后,阿玛尼把自己“锁”了起来。

他强迫自己学习财务、管理、战略——所有那些曾经由塞尔吉奥为他屏蔽掉的一切。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荣誉的责任”,他要守护好他们共同创造的一切 。

从那时起,乔治·阿玛尼变成了后来人们熟知的那个“控制狂”。

他事无巨细,掌控着公司里的一切。从一场秀的灯光,到一份财报上的小数点,他都要亲自过问 。下班前,他会巡视整栋大楼,确保每一盏灯、每一台电脑都已关闭。第二天早上,那个忘记关电脑的员工,就会接到他亲自打来的电话 。

这种极致的控制欲,并非源于天性,而是源于创伤。那是一种深刻的不安全感,是在失去了最坚实的依靠后,建立起来的防御机制。他要用绝对的掌控,来对抗生命中那种失序和无力的感觉。

他的商业才能,是在巨大的悲痛和沉重的责任中,被逼出来的。他从一个艺术家,蜕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帝王。

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他变得更加沉默,更加内敛,用一层更厚的冰冷外壳将自己包裹起来。他用工作填满所有的时间,以此来抵御悲伤。他曾对记者说,周末对他而言是“一场悲剧”,因为没有工作,他会感到迷失 。

他赢了这场战争。阿玛尼帝国不仅没有倒下,反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但他付出的代价,是把真实的自己,更深地埋藏在了那件灰米色的铠甲之下。

乔治·阿玛尼究竟是谁

-竞技场-

在独自掌舵之后,阿玛尼将他的帝国推向了更广阔的世界。好莱坞,是他征服全球的第一个滩头阵地。

1980年的电影《美国舞男》是这一切的开端 。片中,理查·基尔饰演的男主角,在衣帽间里挑选阿玛尼西装的场景,成为了影史和时尚史上的经典 。这部电影让阿玛尼的名字在美国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他也由此开创了“红毯时尚”的先河 。

这部电影让阿玛尼的名字在美国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他也由此开创了“红毯时尚”的先河 。后来,理查·基尔评价阿玛尼是“一只才华横溢的猫咪” 。

从此,阿玛尼与好莱坞建立了一种共生关系。他为超过200部电影设计服装,从1980年代末凯文·科斯特纳、肖恩·康纳利、罗伯特·德尼罗三大硬汉主演的《铁面无私》,到2010年代初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华尔街之狼》 。他懂得如何让明星在镜头前发光,而明星们也懂得,穿上阿玛尼,就等于穿上了品味和地位的保证。

就在阿玛尼用他内敛的优雅征服好莱坞时,米兰的T台上,升起了另一颗“太阳”。他叫詹尼·范思哲(Gianni Versace),未来,将成为阿玛尼一生中最重要的对手。

他们是意大利时尚界的两个磁极,截然相反——阿玛尼来自北方,冷静、克制。范思哲来自南方,热情、奔放 。

穿着阿玛尼的女性,往往是眼神坚定的职业范儿。而穿着范思哲的女人,则都是曲线毕露的性感范儿 。

他们的竞争,是那个时代时尚界最精彩的“德比大战”。据说,有一次在罗马,范思哲对阿玛尼开玩笑说:

“我为荡妇设计,你为修女设计。”

这句玩笑话,精准地概括了他们美学世界的根本差异。但在这场看似水火不容的竞争背后,是英雄间的惺惺相惜。他们互相刺激,互相成就,共同将“意大利制造”推向了世界的顶峰 。

1997年,范思哲在迈阿密被枪杀。阿玛尼在得知消息后,无比震惊。他后来对密友说:

“从今天起,我再也没有对手,也再没有了刺激。”

国王的舞台上,从此只剩下他一个人的独舞。

乔治·阿玛尼究竟是谁

-不堪的一面-

90年代的意大利,远非表面那般光鲜。一场名为“净手运动”的反腐风暴席卷全国,揭开了一个被称为“回扣之城”的庞大腐败网络。政客、商界巨头纷纷落马,这个曾经看似与世隔绝的时尚圈,也未能幸免。

阿玛尼、范思哲、费雷等一众时尚界头面人物,都卷入了这场风暴。

阿玛尼面临两项指控,一是指控他向财政部检查员行贿,二是指控他向金融卫队支付了三亿里拉(约19万美元)。检方称,阿玛尼曾支付超过6万美元的贿款,以换取对其公司账目的宽松审计。

面对指控,范思哲的哥哥桑托和费雷等人选择硬扛到底,坚称自己是被勒索的。而阿玛尼选择了另一条路:庭外和解。

他接受了一项为期九个月的缓刑判决,并支付了1亿里拉(约6.4万美元)的罚款。这种选择在法律上意味着承认不当行为,以换取从宽处理和快速结案。

判决后,阿玛尼发表声明,坚称自己无罪,选择和解只是为了“结束这个扰乱我职业宁静的篇章”。他的律师说得更直白:“我们不希望任何负面宣传影响阿玛尼先生的正面形象……他的工作是创造性的,不能被审判过程分心。”

“对我来说,这就像在餐厅付账一样。”他后来对《每日电讯报》说 。

这句话,冷静得近乎冷酷,揭示了一个成功商人在现实世界中的生存法则。在那个体系里,这或许只是一笔必要的“交易成本”。

风波并未就此平息。几十年后,他的公司再次陷入丑闻。2024年,意大利警方调查发现,阿玛尼的皮包和配饰,是由其分包商雇佣的、被剥削的工人在米兰附近血汗工厂所生产。

警方文件显示,一个售价约1800欧元的手袋,付给工厂的成本仅为93欧元。工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下超时工作,甚至睡在工厂里,安全设备被拆除以提高产量。

公司因此被处以高额罚款,并被指控其在道德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声明“不实”且“具有误导性”。阿玛尼集团否认指控,并表示将提起上诉。

从90年代的“回扣之城”,到21世纪全球化供应链的阴暗面,这些事件勾勒出这位时尚帝王在商业丛林中不那么光彩的一面。

乔治·阿玛尼究竟是谁

-面具背后-

“乔治国王”的称号背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阿玛尼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他缔造了一个代表着自信与强大的时尚帝国,但据他最亲近的朋友说,他本人却“非常没有安全感,需要认可” 。他似乎从未真正意识到自己有多么成功。另一位密友形容他,外表看起来像“眼神冰冷的赫斯基犬”,内心却是一只“毛绒泰迪熊” 。

他最大的遗憾,似乎是关于生活本身。他曾坦言自己“没有真正活过”,为了工作牺牲了太多 。

而在所有情感的核心,始终是那个无法被时间磨灭的名字:塞尔吉奥。

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阿玛尼的钱包里,始终放着两张照片。一张是他的母亲,另一张就是塞尔吉奥·加莱奥蒂 。他曾说,他走到哪里,都会带着塞尔吉奥的照片。如果忘了带,他会立刻让司机掉头回去取 。

这个简单的细节,比任何言辞都更能说明问题。在他庞大、冰冷的商业帝国的核心,驱动一切的,始终是两份最炽热、最纯粹的情感:对母亲的孺慕,和对逝去爱人永恒的思念。

他用一生构建的坚固堡垒,最终保护的,是内心深处那个依然脆弱、敏感、渴望爱的,来自皮亚琴察的男孩。

步入晚年,阿玛尼开始思考一个终极问题:在他离开后,这个帝国将何去何从?

他拒绝了所有奢侈品巨头的收购要约,决心保持帝国的独立性 。2016年,他成立了乔治·阿玛尼基金会,将公司的大部分股权注入其中。这是他确保自己一手创立的品牌哲学和美学价值,能够在他身后得以延续的方式 。这是他作为帝王,下的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圣旨。

2015年,为了庆祝品牌成立40周年,他在米兰Via Bergognone建立了一座名为Armani/Silos的博物馆 。这座由粮仓改造而成的建筑,收藏了他职业生涯的经典之作。

这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宣告。

乔治·阿玛尼究竟是谁

-与普通人的距离-

而今,国王落幕了。

对大多数人来说,乔治·阿玛尼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

它可能是一瓶香水的名字,摆在商场的柜台上;可能是一件T恤上模糊的鹰形标志,在某个周末的购物中心里一闪而过;也可能是在奥斯卡颁奖典礼的转播中,从主持人嘴里蹦出的一个词,用来形容某位女明星身上那件遥不可及的晚礼服。

他的世界,与普通人生活之间,隔着一道看不见的墙。

墙的一边,是价值1800欧元的手袋,另一边,是生产这个手袋的工人仅能拿到93欧元的现实 。墙的一边,是他在米兰、潘泰莱里亚、加勒比海的豪宅,另一边是为生计奔波的大多数。

他一生都在追求一种“永恒的优雅”,但这种优雅是有价的,而且价格不菲。对于买不起他设计的衣服的人来说,阿玛尼的人生,更像是一系列遥远的传说。

他所建立的那个庞大、精致、昂贵的时尚帝国,对大多数人而言,只是一个存在于杂志页面和新闻标题里的遥远符号。

人们谈论他与范思哲的“德比大战”,谈论他与《Vogue》主编安娜·温图尔的争执 ,谈论他那些关于同性恋男人应该如何穿着的争议性言论 。

这些故事,像所有坊间八卦一样,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些谈资。

那是一个关于财富、名望和孤独的故事,也是与我们普通人生活不相干,却又偶尔能用来点缀生活的花边新闻。

仅此而已。

撰稿|JackA

策划|文娱春秋编辑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