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交代下,兰州人,家里三口人。这次暑假没回西北,反而来江苏转了一大圈。其实来淮安,是因为我媳妇突然想吃正宗的淮扬菜。说实话,之前除了周恩来总理,我对淮安的了解,基本停留在课本和美食纪录片。谁成想,这座城市给我的震撼,远比我想象的多。
淮安,坐在江苏的中北部,夹在南京和徐州之间。地图上看着不大,名字却挺温柔。高铁一下来,空气里都是湿润的味道。跟兰州那种干裂的风完全不一样。我们到的时候是下午,天空灰蒙蒙的,像是要下一场大雨。火车站外面没什么摩天大楼,出租车司机说这里人喜欢慢慢来,急什么呢。
我家娃睡了一路,下车还迷糊着。也好,没吵没闹。老实说,在兰州习惯了黄河边的风,这种江淮水汽包裹的感觉,刚开始挺不适应。裤腿都黏上腿了,走两步就觉得闷。可等走进市区,才发现这座城市的安静是别的地方很难有的。街道宽,树多,绿化带里草都长得懒洋洋的,像在午睡。
走在淮安的老城区,我突然有种穿越的错觉。这里没有成都的热闹,也没有西安的厚重。反倒像是那种老电影里,主角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梧桐树下的老街巷。每家小店门口都摆着盆栽,有的老板干脆在门口撸猫。我停下来拍了一只橘猫,老板问我要不要试试他家的狮子头。我说我们刚吃过,老板笑了,说你们外地人最爱先吃狮子头,其实本地人最爱喝汤。
刚到淮安,第一口饭就被惊艳了。我们找了一家老字号,点了清炖狮子头、平桥豆腐、钦工肉圆,还有娃娃菜烧豆皮。味道很清淡,但层次特别丰富。尤其那个狮子头,软得一筷子就散了。其实我有点不太适应这么淡的口味,但我媳妇吃得眉毛都飞起来了。她说这才叫“本味”,不靠调料取胜。孩子倒好,吃了两口就嚷嚷要喝汽水。服务员笑着递来一杯自制酸梅汤,酸甜刚好,孩子喝得咕噜咕噜直响。
吃饱喝足我们就在老街附近晃。淮安的夜晚特别安静,只有偶尔小摊贩在叫卖。我们走到河边,风一吹,带着一股淡淡的荷叶味道。我站在河堤上看着对岸的灯火,突然想起小时候家门口的黄河。那时候觉得世界很大,现在觉得,能有一座这样的城市陪你慢慢变老,也挺好。
说回淮安,让我最意外的,还是它的历史。你以为这地方知名度一般,实际上人家底蕴厚得很。周恩来总理的故居就在城里,门票居然免费。我带着孩子进去参观,庭院里种满了石榴树。有个讲解员是本地大学生,讲得特别细。她说,淮安自古就是南北要冲,盐运、漕运、都从这儿过。乾隆爷爷六下江南,几乎每次都要在淮安歇脚。这里还是“运河三首”之一,听起来很牛。但我问了几个身边的江苏朋友,他们对淮安的印象却都挺模糊的。好像除了周总理,大家都不太了解这里的故事。
其实淮安有点像我们兰州。外地人只记得拉面,别的都忘了。淮安呢,外地人只知道狮子头,运河、盐商、文人、革命历史都被忽略了。我们那天在清江浦古城闲逛,遇到几个本地阿姨在唱淮剧。嗓子很亮,不用话筒都能飘进河对岸。我听不太懂,但觉得那种氛围很舒服。阿姨边唱边和我们聊,说这几年古城改造,游客多了,但老淮安的韵味还在。她讲起自己小时候在运河边抓螺蛳,夏天晚上家家门口支个小桌子打牌。那神态,跟我小时候在兰州巷子里玩泥巴的样子一模一样。
说到美食,淮安绝对有资格“吹一吹”。除了狮子头,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蒲菜。这个菜在兰州没见过,细长翠绿,口感特别嫩。我们在一家小饭馆吃到蒲菜鱼丸汤,老板娘说蒲菜只有春天和初夏才最鲜嫩。她还给我们端上一碟“文楼汤包”,皮薄馅多,一咬一口汤。孩子最喜欢鸭血粉丝汤,说比兰州牛肉面还好吃(我有点不服,但不跟他争)。
还有一道“软兜长鱼”,看着不起眼,端上来一股清香。夹一筷子入口,滑嫩得很。老板说,长鱼其实就是黄鳝,做法考究。要先用清水养两天,再用葱姜蒜提味,最后勾芡收汁。整道菜不放辣椒,吃起来鲜美得很。我媳妇夸了好几句,说这才是江南味道。我问老板,淮安人是不是都喜欢吃清淡的?他笑着说,年轻人现在也开始吃辣了,但老一辈还是喜欢原汁原味。我突然想起兰州的牛肉面,虽然简单,但每家都有点自己的门道。美食这事,果然是千城千味。
淮安还有一种特别的早餐,叫“糟粕醋汤”。我第一次吃,觉得味道怪怪的,又酸又咸。可本地人一碗接一碗,配着油条下肚。我媳妇说,这东西喝着养胃。我一边吃一边琢磨,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地方口味”,外地人第一次总觉得奇怪,慢慢上头。
还有一道菜叫“钦工肉圆”,是我们最后一天在清浦吃的。肉圆不大,弹性十足。老板说要用三分肥七分瘦的猪肉,手工剁成泥,再加点葱姜和淀粉。下锅一滚,味道特香。孩子吃了两个,又要了碗米饭。我突然觉得,淮安不光是美食之城,更是那种“吃得舒服”的城市。这里的饭菜没有太多刺激的调味,但每一道都让人有回家的感觉。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有五个疑问,实在得说一说,憋在心里太久:
第一个疑问,淮安到底是江苏的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为什么历史这么有分量,周围的城市反而没怎么听过?
这事其实挺玄妙。淮安自古是运河重镇,盐商、漕运、文人墨客汇聚。但现在,提到江苏,大家都先想到南京、苏州、无锡,淮安好像总被忽略。我问过几位本地人,他们都说“我们淮安人比较低调”。可你仔细看,运河边的老宅子、古巷子、还有那些文人故居,底蕴浓得像熬了一晚上的骨头汤。明明是个交通枢纽,历史又厚重,偏偏没有大城市的张扬。就像是邻家大哥,默默无闻,却能撑起一片天。
第二个疑问,为什么淮安的狮子头这么大?吃的时候要用勺子挖着吃吗?
这个问题我是真心不懂。我们兰州的牛肉面讲究一碗一口,淮安的狮子头一个能顶我三顿饭。第一次上桌,我傻眼了。这么大一颗肉丸怎么下口?服务员教我,用勺子挖一块,蘸点汤,慢慢吃。我媳妇说,狮子头要炖到软烂,入口即化才算正宗。其实我觉得,这种做法特别适合家里有老人孩子的。肉和汤都能一口吞下,既解馋又养胃。后来我们还试了红烧的,味道更重一点,但还是没有辣椒。兰州人吃惯了重口味,刚开始觉得淡,但吃着吃着就上头。
第三个疑问,运河边的那些老房子,真的住过盐商和文人吗?现在还保留着吗?
我带着孩子在清江浦古城走了一下午,看到不少老宅子。有的已经改成了博物馆,有的还住着人。导游说,这里最早的宅子是盐商修的,后来不少文人也在这儿留下了足迹。我看见一座宅子门口挂着“江淮名人故居”,里面陈设简单,桌上摆着一只旧茶壶。墙上有几幅字画,写的是“淡泊明志”。本来以为只是游客景点,结果旁边真有人在晒被子。我悄悄问了一句,阿姨说他们家三代都住在这里。听着就觉得厉害。后来我又去看了周恩来总理的故居,门口排队的人不少。还有些宅子因为年久失修,已经成了危房。淮安的古城和现代化融合得很奇妙。你一边走着老街,一边能看到远处高楼。老房子还在,但也在慢慢变化。
第四个疑问,淮安的淮扬菜现在还算主流吗?年轻人会不会更喜欢吃火锅、烧烤?
这个问题我特意问了几个本地的90后。答案很有意思。大家说,家里过年过节还是要吃淮扬菜,平时聚会却更喜欢火锅、烧烤、奶茶。淮扬菜讲究刀工、火候、原汁原味,适合慢慢品。可现代生活节奏快,很多年轻人觉得太费事。淮安的饭馆里,传统菜和新派菜一半一半。我们去了几家老字号,年轻人不多,反而是中老年人爱坐在那里喝茶聊天。我媳妇说,其实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新旧之争”。年轻人不再死守老味道,但回到家庭,还是最爱妈妈做的那一口。我觉得这挺正常的。淮扬菜不会消失,只是会以新的方式继续流传。
第五个疑问,淮安的美食是不是每个江苏人都会推荐?真的有那么神吗?
这个问题我问了几个南京和苏州的朋友。大家的答案很一致:狮子头、文楼汤包、软兜长鱼、蒲菜鱼丸汤……这些菜都很有名,但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江苏美食鄙视链”。南京人说盐水鸭天下第一,苏州人觉得桂花糖藕最美味。淮安的美食,更多是“低调中的惊艳”。不像大城市的网红餐厅那么浮夸,却有种“越吃越想吃”的魔力。我们全家在淮安吃了三天,每一顿都觉得“太香太下饭了”。这种“回家味道”,才是最打动人的东西。
说到最后,我觉得淮安是那种“需要慢慢品”的城市。这里没有太多快节奏的生活,没有太多浮躁的气息。人们喜欢坐在巷子口喝茶,喜欢在运河边散步。菜市场里卖蒲菜的大姐会热情地教你怎么做汤,早餐店老板会跟你聊半天。孩子在小广场追着鸽子跑,笑得像个小傻瓜。每当夜幕降临,河边亮起灯火,整座城市仿佛都慢了下来。
我们一家人在这里短短几天,留下了太多回忆。也许,淮安不会成为热门的旅游打卡地,但如果你想找一个安静、温柔、有故事、有美食的地方,来这里准没错。
最后提醒一句,来淮安一定要放慢脚步。别赶时间,别只顾着拍照。去老街坐一坐,吃碗狮子头,走走运河边的小路。说不定你也会像我一样,带着几个“疑问”离开,然后一直念念不忘。
这就是我的淮安之行。真实、琐碎、但很温暖。下次有机会,还想再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