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健身变伤身?马拉松跑者,纷纷陷入焦虑抑郁
70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智子说观点
一项由资深跑者主导的研究显示,四分之一的耐力运动员正承受着“令人担忧的高水平”焦虑与抑郁。当一项本应带来快乐的运动,开始与痛苦划上等号,我们或许需要重新审视终点线之外的真相。
在现代奥运会的历史上,第一场马拉松赛诞生于1896年,其灵感据说源于公元前490年,古希腊士兵菲迪皮德斯(Pheidippides)为传递战报奔袭的史诗。如今,这项极限运动被无数人视为健康与毅力的象征。然而,一项最新的学术研究却揭示了这幅励志图景背后令人不安的一面:许多马拉松跑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或许并不像他们冲过终点时那般昂扬。
这项研究的首席作者利奥·伦迪(Leo Lundy),本人就是一位完成了超过400场赛事的资深跑者。他的团队发现,相当一部分马拉松爱好者“比普通人群经历了更高程度的抑郁和焦虑”,其中一些人甚至存在“足以被视为临床问题的心理健康状况”。伦迪在接受英国《泰晤士报》(The Times)采访时指出,尽管高达94%的受访跑者认为跑步有益身心,但心理测试结果却显示,其中25%的人表现出“令人担忧的高水平”焦虑与抑郁症状。
这一结论似乎与数十年来“运动有益心理”的普遍认知相悖。但深入探究便会发现,日常锻炼与极限耐力运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后者往往需要长达数月的高强度训练、忍受身体的极度不适——从磨破的皮肤到肠胃功能紊乱,甚至血尿的风险。在如此严苛的挑战下,保持内心的愉悦并非易事。
那么,传说中能让人欣喜若狂的“跑者高潮”(runner's high)又该如何解释呢?许多长跑爱好者都体验过内啡肽飙升带来的快感,但这种兴奋的有效期是短暂的。瑞典林奈大学(Linnaeus University)的另一项研究发现,耐力运动员在赛后普遍会经历“身心俱疲的情绪波动”,包括精力耗竭、对跑步本身产生矛盾心理,以及明显的忧郁情绪。为了摆脱这种空虚感,一些跑者的选择是立刻投入下一场比赛的备战。
这恰恰揭示了问题的核心。正如伦迪所言:“对某些跑者而言,跑步已经从一种乐趣,变成了一种应对机制。”换言之,跑步成了逃避现实问题的工具。这种模式的负面效应很快会渗透到跑者的情感关系中。他们的伴侣常常因为对方的长期缺席,或即便在家也精疲力竭的状态,而感到被排斥和疏远。研究指出,当“跑者”这一身份凌驾于其他社会角色之上时,亲密关系便岌岌可危,甚至催生了所谓“马拉松式离婚”的现象。
终点线的欢呼声散去后,跑者独自面对的,或许不只是乳酸堆积的酸痛,更有一片漫长的寂静。当跑步从一种纯粹的热爱,变成一种不得不完成的执念时,那条42.195公里的赛道,究竟将他们引向何方?对每一个在路上的人而言,这或许是比计算配速更重要的问题。
在你热爱的某件事上,是否也曾感受到过热情与执念的界限变得模糊?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