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周子勋
1月17日,备受瞩目的2024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如期发布。从数据来看,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4908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二季度增长4.7%,三季度增长4.6%,四季度增长5.4%。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6%,比三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受政策效应影响,工业生产加快、消费增速提升。2024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比11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同比增长3.7%,比11月份回升0.7个百分点。
如何读懂2024年中国经济年报?2024年经济“成绩单”背后呈现出哪些新特点、新亮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多位深谙宏观经济研究的专家进行了深度解读。
01 2024年经济运行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征
“2024年经济运行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俊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2024年全年能实现5%的增长目标,关键在于党中央审时度势,2024年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出手,在有效落实存量政策的基础上,又加力推出了一系列稳增长的增量措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彦斌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在经济增速保持稳定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新质生产力增长持续加快。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8.9%)显著高于整体工业增加值增速(5.8%),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8.0%)也快于全社会投资增速(3.2%)。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汤铎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从数据来看,2024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三大特点。一是GDP增长率高于各方预期,顺利完成2024年增长目标。二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继续调整和优化,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三是2024年全年CPI仅上涨0.2%,存在明显的国内需求不足。
汤铎铎分析认为,本轮内需不足的症结,既有收入下降的因素,也有财富缩水、债务负担加重的因素,即所谓经济周期下行和金融周期下行叠加的私人杠杆去化,居民消费和民间投资首当其冲。私人杠杆去化的宏观治理,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紧密配合、共同发力,既关注收入,也关注财富和债务,持续、全面推动经济逐步复苏。一方面,政府需要担负起支出责任,以政府支出有效补充和带动社会支出;另一方面,要稳定资产价格,防止财富进一步缩水,并且要积极推动债务化解,降低债务负担和债务风险。我国从2024年9月份以来实施的一系列宏观经济增量政策,已经从上述两个方面进行了针对性部署,也取得了较好效果,推动2024年四季度经济增长达到5.4%,保证了全年增长目标的实现。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翠红、主任助理鲍勤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2024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在较高经济总量规模上保持了较高增速。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速为5.0%,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4年10月份对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测值高出1.8个百分点,说明中国经济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贡献了坚实力量。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主任孙学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2024年我国经济增长5%,是继2023年以后连续第二年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且是在同比基数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实现的,标志着我国经济疫后恢复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也表明我国经济在由高增长阶段转向中高阶段后正在形成一个的新的稳定增长平台。从总量看,我国GDP站上了130万亿元新台阶,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安全的底线更加牢固;从增量看,以不变价衡量,2024年GDP增量达到约6万亿元,超过2023年5.3%经济增速下的GDP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经济体量;从质量看,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2024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升到16.3%、34.6%,比2023年分别提高了0.6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数字经济进一步成长。2024年,规模以上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9%,数字消费新模式新场景在不断地拓展,带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6.5%。5G、算力、储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在加快布局。绿色低碳转型加快,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占比提高到32.6%,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下降超过3%。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向东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2024年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的是生产、物价、就业等指标表现稳定,“进”的是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均有所提升,总体呈现量稳质优的特点,符合甚至超过市场预期。从总量来看,中国经济总量较2023年增加6.4万亿元。从经济增速看,经济增长呈现前高、中低、后翘的“V型”走势,全年增速为5%,位居主要经济体前列,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杨国梁、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分析师赵腾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从总量来看,2024年经济规模持续扩张,国际地位稳步上扬,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在复杂国际环境下,中国经济展现出深厚根基与强大韧性,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同时,低空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经济总量增长注入新活力。从增量来看,政策效能加速释放,有效激发内需潜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纵观全年,我国经济体现出强大适应与修复能力。无论是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等高新技术产品产量,还是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在2024年均有明显增长,创造更多经济增量。从质量来看,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民生保障扎实有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夯实。2024年,我国继续推动经济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私营企业增加值全年增长5.3%,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民间投资增长6.0%;持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5.0%。在民生保障方面,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下降,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达5.1%,全国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总的来看,2024年中国经济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财税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韦福雷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球经济面临诸多重挑战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展现了强大的韧性和发展动力。总体来看,可以总结为稳、新、优三个特点。一是总体总量稳中有进。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见效,各产业协调发展,推动经济总量稳步提升,交出了一份“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答卷。二是“含新量”持续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球创新力排名跃升至第11位,是拥有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最多的国家。新质生产力表现亮眼,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三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成效显著,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2024年GDP的增长主要来自出口增长和内需稳定,其中内需在四季度爆发,受益于政策引导,大量消费品开启数字化和绿色化融合转型,而产品创新和供应链创新又反过来提高了内需质量。出口增长方面,主要受益于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以汽车出口为代表的高端产业为中国出口带来了庞大的增量。此外,我国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有所降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开始成为中国经济新的支柱,这无疑增强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的能力。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苏州大学教授缪锦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4年我国在经济总量规模稳步扩大的同时,持续推动结构趋优、质效向好。比如内需主动力作用凸显,在“以旧换新”带动下,消费继续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居民消费结构由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上升,旅游出行、文娱休闲等服务消费热度不减,数字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制造业补链强链持续推进,高技术产业投资、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快速增长,明显快于全部投资;规模以上工业风力发电量、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加速增长,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同比快速提高,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单晶硅等产品产量同比加快增长等。
02 中国经济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十足
透过2024年经济数据看发展大势,不乏亮点。
在张俊伟看来,2024年经济运行的突出亮点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从具体表现来看,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明显快于工业乃至装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等增长迅猛……这些都反映了我国产业升级演进的方向。另一个亮点是进出口。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我国货物增长7.1%,进口增长2.3%,贸易顺差增长1.28万亿元,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中国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十足。”汤铎铎指出,2024年,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8.7%、22.2%、14.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9%、10.4%;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9.5%、7.1%;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0.3%、11.4%。
杨翠红、鲍勤均表示,2024年中国经济运行的新亮点围绕新质生产力展开,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质生产力赋能实体生产,在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我国经济呈现制造业强发力的特征。二是新质生产力改善投资预期,制造业投资企稳,民间投资意愿回升,高技术产业投资显著增长,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新质生产力提升生活质量,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就业稳定,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平稳,市场销售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居民生活质量提升。
刘向东说,从供给质量来看,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发展。在全国粮食总产量迈上7亿吨新台阶的同时,工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结构持续优化,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工业发展突出的“含金量”“含新量”在于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的加快增长,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发展在提速。与此同时,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从需求方面看,居民消费升级潜力得到有效释放,尤其是部分升级类商品销售增势较好。投资增速保持平稳增长,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此外,外贸增长依然表现亮眼,贸易结构得到持续优化。
03 经济数据背后透露出的新趋势值得关注
以数观势,2024年中国经济数据背后透露出的一些新趋势值得关注。
孙学工说,从2024年中国经济运行特点来看,以下一些新趋势值得2025年重点关注。一是中国经济创新驱动的特征更加显著。2024年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基础研究经费增长10.5%,占R&D经费比重为6.91%。我国全球创新指数2024年排名升到第11位,是十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二是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推进。2024年,我国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6.3%,比2023年下降0.5个百分点。而数字经济占比持续提高,2023年达到31.8%,比2022年提高1.3个百分点,2024年数字经济的占比还会提高。三是服务消费越来越成为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向和消费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从零售额看,2024年服务零售额增长6.2%,明显高于商品零售额3.2%的增速。从居民消费支出看,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7.4%,明显高于人均商品性消费支出3.5%的增速。
杨国梁、赵腾宇均指出,从2024年的经济数据来看,有以下两个趋势值得关注。一是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4年,我国继续加大高技术产业投资力度,部分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接下来,我国将持续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将取得长足发展,持续催生新质生产力。二是内外需市场协同拓展。2024年,我国内外部需求均取得有效增长。在内部,在两新政策推动下,全年社会消费增速明显回升;在外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深化,贸易规模和结构进一步优化。接下来,我国将进一步出台有效政策,提升居民收入,拉动内部需求;同时,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外部需求。内外需共同发力,促进经济增长。
刘向东表示,尽管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内外形势,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大的韧性,特别是通过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预计2025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在5%左右的经济增速,助力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2025年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政策方向:一是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动向,全方位扩大内需,尤其是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和扩大有效投资方面有望取得新的成效。二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一些新兴产业领域有望迸发出新的增长点。三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一些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改革有望取得新突破。四是外贸、外资走势变化,在新的开放政策支持下外贸、外资有望迎来新发展。五是居民就业增收,预计重点群体就业困难得到有效缓解,城镇调查失业率持续下降,居民增收状况会有较大改善。
张俊伟指出,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一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扩大内需的各项举措,积极扩大消费、增加有效益投资;二是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的落地,实施《民营经济促进法》、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高水平市场体系建设等;三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各项举措,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汤铎铎表示,当前,我国一系列增量政策的效果尚未完全显现,未来几个季度仍然值得期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推出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具体措施,比如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其效果都值得期待。不过,我国经济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并未改观,各方面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多,需要对未来可能碰到的新的困难有充分准备。
杨翠红、鲍勤均指出,2025年,一方面,随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落地和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实施,我国经济的需求侧将得到较大改善,特别是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加力扩围,预计将拉动我国经济产能释放,助力国内经济循环。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态势将更加明确,吸引更多的经济主体参与到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探索与建设,市场活力将进一步得到激发,推动经济朝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迈进。
韦福雷指出,随着存量政策持续显效,增量政策有效落实,2025年经济运行有望继续呈现积极变化。
盘和林说,2025年内需将延续向好势头,而拉动内需的政策将依然以“两新”“两重”为主,旧城改造、保交楼等措施为辅,多管齐下,稳定内需,拉动内需,创造新需求,提高新就业供给,所以,2025年中国内需市场必然精彩纷呈、风景独好。
缪锦春表示,2025年应“以改革化解难题,以开放促进发展”为切入点,突出重点、要点和难点,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变化,继续实现高质量增长。
在陈彦斌看来,2025年的宏观政策要针对需求不足的突出症结与主要矛盾,明确调控逻辑,加大调控力度。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赵振华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扩大有效投资需求,需抓住重点,比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城市更新以及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扩大有效消费需求,需构建长效机制,重点在于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教育、医疗等体制改革等。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 陈 波 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