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朗普宣称“中美之间正在谈判,甚至将会达成协议”,中国外交部用事实戳穿谎言。当白宫高官放风称“对华关税或将大幅下调”,却又宣布对中国加征新的关税。那么,这种自相矛盾的叙事背后,折射出美国怎样的战略困境?面对美方的讹诈升级,中国又将如何应对?
近段时间以来,美方不断释放消息称,中美之间正在谈判,但中方没有被这场“信息战”牵着鼻子走,反而主动出击。在特朗普政府虚构谈判剧情之际,外交部明确否认了“中美正在谈判”的说法,称这些都是假消息;商务部也强调,当前中美之间未进行任何经贸谈判。任何关于中美经贸谈判进展的说法都是捕风捉影,没有事实依据。
这意味着,美方最近几周不断释放的“贸易战将降温”“正在谈判中”的消息,不过是单方面的政治操弄。而就在这些虚假信号被揭穿之后,特朗普突然话锋一转,放出“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贸易伙伴加征新关税”的狠话,甚至暗示关税税率或再创新高。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特朗普第一次在中方表明立场后上演“加税威胁”的戏码。从他首次入主白宫起,所谓“关税武器”就被其视作万能的政治工具,不仅用来施压中国,也用来威胁盟友,平衡财政,甚至转移国内压力。
而这一次,在中方拆穿了所谓“谈判”谎言之后,特朗普的激烈反应其实更像是一种政治上的恼羞成怒。因为他知道,美国的关税战术正在陷入逻辑死循环——既无法迫使中国屈服,又难以承受经济反噬的代价。
三周前,中国“十一箭齐发”,对美启动新一轮反制,涵盖农产品、能源、科技等多个关键领域,精准打击美国痛点。在美国国内,贸易战的负面效应正在快速发酵:农民叫苦,制造业外迁,通胀高企,消费者买单。
而中国则通过多元化战略,逐步降低对美依赖。大豆进口由美国转向巴西、阿根廷,液化天然气暂停采购70天,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体系加速建设。这些变化令特朗普陷入了“打不动也谈不成”的困境。
尽管特朗普口头上不断声称对中国“关系很好”,但他对所谓“145%关税”的吹嘘恰恰暴露了问题所在:他急于向选民展示一个“强硬、成功、收支平衡”的形象。可事实恰恰相反。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就曾明确指出,美国无法通过关税解决对华贸易逆差,这种手段最终将反噬本国经济。只会让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承担更高成本,这注定是一场失败的冒险。《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也警告道:“特朗普正在用错误的方式,打一场注定失败的战役。”
让白宫焦虑的是,中国不仅没急着谈,反而不动声色拆掉了美国对外宣传的“谈判幻觉”。外交部和商务部接连发声,毫不含糊地表示: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但这门,永远不会为讹诈与不平等而开。中方清晰地表明,若美方不放弃极限施压、不停止单边霸凌,任何形式的磋商都无从谈起。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贸易战是美方挑起的,也必须由美方首先作出改变。
特朗普的新一轮加税威胁,不过是惯用套路的重演,是对国内政治压力的一种转嫁。在他的设想中,靠“涨关税”可以逼迫对方低头,也可以在选民面前装出胜利者的姿态。但如今的中美博弈早已不是2018年那样的格局。经过数年磨砺,中国经济抗压能力显著提升,内部市场潜力深厚,外部伙伴日益多元,“双循环”新格局初现成效。而美国,依旧停留在“制造业回流”“收支平衡”的旧梦中。
这场贸易战的本质,从不是简单的税率之争,而是一场规则与秩序的较量。一边是坚持多边主义、公平合作的中国,一边是屡次撕毁协议、任意加税的美国。一位美国学者一语道破真相:特朗普所谓“达成协议”的最大障碍,不是中方的强硬,而是他自己缺乏诚意。
未来几周,美方是否会真的执行新一轮加税,仍待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贸易战不会有真正“赢家”,但会有“适应者”。中国不是用关税去赢美国,而是用战略格局与秩序重塑,把博弈变成一次系统级的蜕变。终局,不在白宫,也不在谈判桌上——它写在新兴市场的港口上、写在本币结算的增速中、写在全球规则的迭代里。这,才是属于这个时代的答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