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阿拉斯加时间8月15号上午(对应北京时间8月16号凌晨),备受瞩目的美俄元首举行了直接峰会。虽然大家普遍预期不高,但会谈还是产生了一些内容。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下,看看他们到底谈成了什么,没谈成什么,如何解读这件事,以及它和我们中国的关系。关注这个话题的朋友请点个关注、点赞收藏,谢谢大家!实话说,会谈的结果和多数人的预期差不多:气氛尚可,面子过得去,但未能达成什么实质性内容。我将其概括为“开花不结果,打雷不下雨”性质的会谈。尽管如此,它仍有其重要的进展和意义。首先,这次会谈是普京与特朗普时隔6年的再次会面。若把拜登任期也算在内,美俄元首实际上已中断面对面会晤约4年左右。因为自俄乌冲突爆发(约3年多前)以来,双方别说见面,连通话都基本中断。而从普京踏上美国领土的角度看,这次访问更是时隔10年之久(上次是2015年奥巴马时期)。还有一个更具历史感的时间概念:自沙皇俄国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后,无论是沙俄、苏联还是冷战后的俄罗斯(包括叶利钦、普京),这是苏俄领导人首次正式访问阿拉斯加,真可谓“往事越百年”,意义独特。其次,从会谈时长也能看出端倪。事前,特别是俄方曾放风说双方相谈甚欢、话题众多,预估可能谈六七个小时(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但结果实际会谈仅持续了不到三个小时(约两个半小时)。这让外面等待的记者们有些措手不及(期间可能还在休息或用餐)。这个时间长度说明:双方没有谈成实质性的协议。如果涉及具体成果、联合声明,必然会在措辞细节上斤斤计较,耗时漫长(比如中美贸易谈判动辄10小时)。美俄这次明显谈得比较抽象。我称之为“务虚的会议”,没有深入讨论具体“怎么做”。例如,连外界普遍预计会涉及的、维系美俄战略互动的重要纽带《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明年到期)问题,在这次会谈中基本没谈或至少未提及实质性进展(会后公开信息中没有,后续或许有新消息,但目前如此)。事后双方都表达了友善态度,认可会谈是在“建设性氛围”中进行的,但问题在于:没有公布具体结论、协议,也没有联合声明。这证明双方见面主要是说了些“好话”,巩固了沟通渠道。记者会(仅十几分钟)也体现了这点。记者会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在会谈开始前的入场环节,有记者大声向普京提问:“你是不是这次要谈停火?”“你能不能接受停火?”“你能不能够以后不再杀人,停止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普京最初不回答,在记者继续追问“你怎么能够让特朗普总统相信你”时(提问带有明显挑衅性),普京显得不耐烦,做了个鬼脸。随后,作为东道主的美方工作人员(会谈地点在美军基地)将记者们请离现场。另外,几个重要现场细节是:美方铺设红地毯迎接普京;特朗普拉着普京一起上了一辆车,两人进行了约10分钟的单独交谈。总之,这次“双普会”阿拉斯加峰会的初步观察是:氛围尚可但成果有限,是一次高调开启沟通但未结出具体果实的高层接触。

美俄峰会到底谈成了什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