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5年8月31日至9月1日在中国天津成功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峰会,不仅是该组织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更成为全球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演变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本报告从财经视角出发,深入剖析此次峰会成功的内在逻辑,评估其对全球经济与治理格局产生的结构性影响,并探讨其与西方世界对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单边主义政策批评之间的深层联动。报告认为,天津峰会的成功,是“上海精神”所代表的包容性多边主义与美国单边保护主义竞争下的必然结果,其背后是中国持续提供的经济确定性对冲了全球性动荡。上合组织已从一个区域性安全合作机制,演变为构建多极化世界新秩序的核心力量之一,而西方舆论对特朗普的普遍批评,则深刻反映了对其政策加速西方战略优势流失的集体焦虑。
一、 峰会成功的内在逻辑:规模、精神与中国的经济压舱石
2025年上合组织天津峰会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其内在结构优势、核心价值观吸引力以及关键成员国战略支撑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空前的规模与代表性,奠定全球性影响力基础
此次天津峰会的规模和代表性达到了历史之最,是其影响力实现能级跃升的物理基础。峰会汇聚了覆盖亚洲、欧洲、非洲三大洲的共26个国家,包括10个成员国、14个对话伙伴国和2个观察员国。据统计,该组织覆盖的人口总数已占全球近一半,而其成员国的经济总量合计接近30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峰会期间,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印度总理莫迪在内的20余国领导人及10个国际组织的负责人悉数出席 这种空前的盛况清晰地展示了“全球南方”国家寻求战略自主和团结合作的强烈意愿。如此巨大的经济与人口体量,使得上合组织不再仅仅是一个区域性组织,而是一个有能力在全球议程中平衡乃至抗衡单极霸权的重要经济-政治联合体。
2. “上海精神”的治理效能与持续吸引力
上合组织区别于其他国际联盟的核心,在于其始终不渝地践行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核心的“上海精神”。这一原则确保了所有成员国,无论国家大小、实力强弱,都能在决策过程中享有平等的发言权和参与权。这种包容性的治理模式,与美国主导的、时常带有排他性和价值观前提的“俱乐部式外交”形成了鲜明对照。
在过去二十四年的发展历程中,上合组织从最初的6个成员国,稳步扩展至今天的26国大家庭,本身就雄辩地证明了其合作框架的韧性与吸引力。尤其在全球化遭遇逆风、部分大国奉行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的背景下,“上海精神”所倡导的开放、合作、共赢理念,为寻求稳定发展环境的国家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替代性选择,从而构建了一个更具弹性和生命力的国际合作网络。
3. 中国提供的经济确定性与务实合作成果
在全球经济面临唐纳德·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全球关税战和美国大幅削减对外援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之际,中国作为上合组织的核心成员,为区域经济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压舱石”。
在此次峰会及相关配套活动中,中国承诺提供数亿美元资金支持合作伙伴的发展项目,并推动了覆盖新能源、跨境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新材料和矿产开发等十余个关键领域的项目签约 。例如,在峰会前期于天津滨海新区举办的“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投资促进活动”中,各方代表就现场签约了18个重点项目,总金额高达47.95亿元人民币(约合6.65亿美元),涉及8个国家 。这些务实的合作项目,为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宏观数据显示,中国与上合组织相关国家(包括成员国、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的贸易总额在2024年已达到创纪录的8900亿美元,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而根据历史数据,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在2021年便已突破8.1万亿美元 并持续增长。中国通过持续的投资和贸易深化,显著增强了整个区域的经济稳定性和发展预期,使上合组织成为动荡世界中宝贵的“稳定绿洲”。
二、 对全球格局的结构性影响:经济多极化与治理新范式
天津峰会的成功召开及其丰硕成果,正在对全球经济、安全与治理格局产生深远且结构性的影响,标志着世界多极化进程进入一个新的加速阶段。
1. 加速经济多极化与平行经济圈的构建
上合组织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在规模上可与西方主导的经济体系并行、以“全球南方”国家为核心的经济合作网络。这个经济圈不仅体量庞大,更在新能源技术、跨境基础设施、数字支付系统等关键领域,致力于形成自主可控的供应链和标准体系。峰会期间,各方就加强数字经济、可持续能源和绿色产业合作签署了多项声明 凸显了其构建独立产业链的战略意图。美联社(AP)曾有分析指出,上合组织已从一个地区性安全集团,发展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联盟”,正在成为多极世界的核心支柱之一。这标志着全球经济力量的分布正在发生根本性转移。
2. “发展优先、安全协同”新模式获国际认同
天津峰会再次彰显了上合组织独特的“发展优先、安全协同”治理模式的有效性。该模式认为,持久的安全根植于普遍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峰会期间,各方不仅在反恐、禁毒、网络安全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深化合作,更将促进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加强互联互通作为核心议题。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明确表示,上合组织正在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型”。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不附加政治条件、聚焦共同发展以实现共同安全的路径,相比西方往往将安全、人权等问题作为合作前提的模式,显然更具吸引力和现实意义。峰会通过的《天津宣言》和批准的《上合组织至2035年发展战略》 正是这一发展与安全新范式的制度化体现。
3. 重塑全球治理话语体系与多边主义新标杆
路透社(Reuters)分析称,中国正借助天津峰会这一平台,向世界清晰地展示了一种“区别于美国秩序的全球治理理念”。在全球治理面临领导力缺失、规则受到侵蚀的危机时刻,上合组织展现了强大的行动力。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频繁“退群”、削弱联合国等多边机构权威的背景下,上合组织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批准了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还就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人工智能国际合作等全球性议题发表共同声明 这无疑巩固了其在全球舞台上的规则制定能力和议程设置能力,使其成为捍卫和践行真正多边主义的新标杆。
三、 西方舆论视角:特朗普政策如何成为上合组织的“战略助推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峰会结束后,美国国务院、欧盟对外行动署等西方官方机构未立即发布立场鲜明的官方回应 但西方主流媒体与智库的分析却普遍将上合组织的加速壮大与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失误紧密联系起来,反映出一种深层的战略焦虑。
1. 单边主义的“挤出效应”客观上助推上合壮大
特朗普政府推行的“美国优先”政策及其在全球范围内发动的关税战,极大地增加了全球经济的摩擦与不确定性。这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行为,破坏了原有的国际经贸规则,迫使许多国家,包括美国的传统盟友,不得不寻求替代性的合作平台以对冲风险。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曾刊文指出,特朗普的孤立主义政策为中国提供了绝佳的战略机遇,使其能够将自身塑造为“全球经济稳定的支柱”和“多边主义的捍卫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上合组织所提供的稳定、可预期的合作框架,对全球各国产生了强大的“虹吸效应”,特朗普的政策在客观上成为了上合组织扩员和影响力提升的“助推器”。
2. 对抗性制裁策略引发“反噬效应”
据报道,美国政府在峰会前夕突然宣布对部分中国高科技企业实施制裁,其意图被普遍解读为试图干扰会议议程,向上合组织施加压力。然而,这一对抗性举措并未奏效,反而凸显了上合组织的内部团结、抗压能力和战略自主性。成员国在峰会期间展现出高度一致的立场,谴责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这种“弄巧成拙”的做法,与上合组织所倡导的对话协商、合作共赢形成了尖锐对比,进一步削弱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公信力,让更多国家看到依附于单一霸权体系的风险。
3. 软实力竞争中美呈现“此消彼长”的反差
在软实力竞争层面,特朗普政府与中国的策略呈现出鲜明反差。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大幅削减对外发展援助、退出全球气候协定等国际公共契约,削弱了美国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提供者的形象。另一方面,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多边合作框架,在新能源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等领域持续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法新社(AFP)的评论认为,上合组织所倡导和实践的“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当前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中,比日渐褪色的西方价值观更具道义感召力和现实吸引力。西方舆论普遍抱怨,特朗普的短视政策正在加速削弱西方价值观的全球领导力。
最后
2025年上合组织天津峰会的历史性成功,从根本上说,是全球化遭遇危机时期两种不同发展模式与治理理念竞争的结果。“上海精神”所代表的包容性、协商式多边主义,与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中国提供的强大经济确定性,则有效对冲了特朗普政府激进政策所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动荡。
此次峰会标志着,上合组织已经成功超越了其最初的区域性安全合作机制定位,成长为推动世界多极化、重塑全球治理秩序的重要构建者和引领者。而西方舆论对特朗普的强烈批评与埋怨,其本质并非简单的党派之争,而是深刻反映出西方精英阶层对于其单边主义政策正在不可逆转地加速西方中心时代落幕、助推一个更加多元、平等的全球新秩序到来的深层战略焦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