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闭店风暴:从“金字招牌”到“人去楼空”

#多家奔驰4S店关闭 车主咋办#​2025年盛夏,一场波及全国的奔驰4S店关闭潮席卷而来。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全国已有超80家奔驰授权经销商终止运营,覆盖北京、上海、杭州等23个城市,单上海宝利德集团旗下就有13家门店集中关停。更触目惊心的是,7月一周内就有9家门店突然撤离,展厅招牌被“鸿蒙智行”等新能源标识替代,留下数万车主在废弃的维修车间外茫然无措。

多家奔驰4S店关闭 车主咋办

这场风暴早有伏笔。奔驰销量连续两年下滑:2024年在华销量同比跌7.3%,电动车暴跌23.1%;2025年一季度再降10%,二季度跌幅扩大至19%。与此同时,经销商网络却从2012年不足50家膨胀至2023年的超700家,单店日均销量从6辆锐减至2.4辆,部分门店每卖一辆车亏损2万元。过度扩张的渠道在新能源转型与直销模式冲击下,终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车主困境:被割裂的“豪华承诺”

闭店潮将车主推入三重困局:

  1. 服务断层:上海车主陈女士收到短信,要求其驱车120公里至嘉兴门店保养,且每次加收600元“服务费”,合同标注的“全国通用”沦为“地方粮票”;北京车主李女士的GLC变速箱故障,配件调货周期从24小时拉长至45天,车辆沦为“摆设”。
  2. 预付费陷阱:价值300万元未兑现的保养套餐悬而未决。杭州车主张先生购买的“双保无忧”套餐因含非原厂服务,遭其他4S店拒收;上海汤先生花费12888元购买的保养套餐,因合同主体被认定为“经销商独立服务”,厂家拒绝兜底。
  3. 资产缩水:奔驰C级三年保值率从58%跌至42%,部分车型残值缩水超15%。广州车主王先生哀叹:“旧车卖不上价,新车不敢买,进退两难”。

三、责任推诿:厂家与经销商的“甩锅游戏”

面对维权声浪,奔驰中国与经销商上演了责任拉锯战:

  • 厂家回避:奔驰官方客服以“反垄断法禁止干预经销商独立经营”为由,将预付费纠纷推给经销商,仅承诺原厂保养可转移至160家授权店,对第三方合同冷眼旁观。
  • 经销商失联:宝利德集团总部人去楼空,客服热线形同虚设;未关闭门店则要求车主补差价,如嘉兴店对转移套餐加收600元,变相转嫁成本。

更讽刺的是,奔驰一面宣称“建立云端服务承接系统”,一面却对合同中“厂家授权章”的误导性宣传视而不见。法律层面,厂家借“合同相对性”原则规避责任——车主与经销商签约,厂家便自称“局外人”。这种将品牌公信力与渠道经营风险切割的策略,让豪华承诺沦为文字游戏。

四、行业警示:转型不能以消费者为代价

奔驰的危机揭示了传统车企转型的深层矛盾:

  1. 渠道模式僵化:4S店“重资产、高成本”模式在电动化时代难以为继。新能源门店改造费高达千万元,而鸿蒙智行等直销品牌销量同比增45%,轻量化服务网络更适应市场变革。
  2. 用户保障机制缺失:奔驰虽推出“跨店维修补贴”“代步车服务”等应急措施,却未建立预付费资金监管、第三方服务标准化等长效机制。反观特斯拉的移动服务车、蔚来的上门取送车,凸显传统车企服务创新的滞后。
  3. 信任体系崩塌:当4S店被曝用旧件冒充新件维修(如3万元大灯欺诈)、EQE车型高速行驶中突发三电系统失灵却仅赔代步费,消费者对“豪华”的敬畏已荡然无存。

五、破局之道:重构以用户为核心的保障网

车主维权需多管齐下:

  • 短期自救:立即保存合同标注“奔驰授权”的证据,拨打400-818-1188“关店专线”匹配新网点;预付费纠纷联合超10名车主集体投诉(12315热线)或诉讼(参考2023年捷豹路虎退一赔一案)。
  • 长期策略:质保期后转向“厂家直营服务中心”或第三方专修店(如华胜、宝信,价格低30%-50%),通过京东/奔驰原厂旗舰店购配件线下安装,减少对单一门店依赖。

而对行业而言,真正的转型阵痛不该由车主承担

车企需建立预付费资金池监管、全国联保标准化合同;监管部门应强制要求品牌方对授权经销商服务承担连带责任,关闭“独立经营”的法律漏洞。当展厅的水晶灯熄灭时,唯有用户权益的守护之光能照亮前路——毕竟,豪华的本质从不在镀金的展厅,而在危机中对承诺的坚守。

结语

奔驰4S店的集体退场,是传统汽车商业帝国黄昏的缩影。当车主在废弃门店前举起“还我保养权”的标语时,他们质问的不仅是消失的经销商,更是一个品牌在时代裂变中的责任底线。行业寒冬中,谁能将用户权益置于渠道优化的核心,谁才能在电动化浪潮中重获敬畏——因为真正的豪华,永远始于对普通消费者的尊重。#上头条 聊热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