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民国美男子,革命元勋,孙中山遗嘱执笔人,国民政府首任主席...最终却成了遗臭万年的大汉奸。
他一生最大的错误,你以为就是卖国?其实,他致命的败笔,是至死都没认清自己!
所谓“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这两点他都没做到!
正因为他不了解自己,才一步步走向卖国深渊!
为什么这么说?容我慢慢讲来。
一、“严父严兄"下童年的枷锁
汪精卫,1883年(清光绪九年)5月4日出生于广东三水,原籍是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与鲁迅、周恩来、蒋介石都是老乡。鲁迅和周恩来还是同宗远房亲戚。
我们知道,浙江出绍兴师爷,职业多为幕僚。
汪家也是,他出身传统书香门第,他曾曾祖父、祖父、哥哥、堂哥都是举人,曾祖父、父亲、伯父一家四代以及他哥哥都长期做过幕僚。
但他父母死的早,长兄如父,何况他哥哥汪兆镛还大他22岁,所以自13岁起,便跟着大哥生活。
从小父亲对他很严厉,家里也比较贫穷,后来跟着大哥对他也实行专制式管教,所以在这样拘束的家庭环境中,和对大哥的依赖,对汪精卫的性格起着铸造的作用,养成了压抑懦弱、优柔寡断的个性特点。这跟周作人与鲁迅的兄弟关系有些相似,周作人的性格也跟此不无关系。
傅斯年曾对汪精卫投敌卖国的心理是这么解释的:汪精卫不是嫡出,先有严父,后有严兄,自小便受到专制压抑的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儿童,有正常心理者少,有变态心理者多,可能有聪慧的头脑,不容易有安定的神志,产生妾妒心理,欲做"人上人",却不知度量自己的本领。
二、认识自己有多难?战胜自己有多难?
反观,曾国藩、鲁迅、周恩来,都是家里长子。自然责任心、独立性、坚毅的个性就多一些。
而这三位都很了解自己的个性。
曾国藩,他祖父曾玉屏常以“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教育子孙,这句话成为曾国藩一生的精神信条。
曾国藩认为,不管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明”、“强”二字都是根本,做人一定要保持倔强的性格。作为男子汉大丈夫,天下的事,没有志气就不能去做,做事不坚定就不能成功。
但年轻时候因为性格刚直,得罪了不少人,在官场也混得不好,他意识到“太刚则折”,就逐渐改造自己,融合黄老“柔道”,逐渐练成“外柔内刚”的成熟境界。
曾国藩真是完美践行了“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这一成事真理,实在不是一般人!
再说鲁迅,他同汪精卫一样,去日本留学,鲁迅加入光复会(后并入同盟会),开始也怀有热血激情,“我以我血荐轩辕。”
但是他先后看到徐锡麟等好友暗杀牺牲后,一次上级派他暗杀一名清朝高官。但行动前却以顾虑母亲无人奉养理由而退出。
后来他说:“暗杀只能拼掉一两个敌人,改革需唤醒千万人”、“革命者叫你去做,你只得遵命,不许问到。我却要问,要估量这事的价值,所以我不能做革命者。”。
革命者做不了,他从政也做不了。鲁迅在《致许广平(1926年3月13日)》中表达得最为全面,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不信任、不屑于、不擅长。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不擅长,"希望我做点什么事的人,颇有几个了,但我自己知道,是不行的。凡做领导的人,一须勇猛,而我看事情太仔细,一仔细,即多疑虑,不易勇往直前;二须不惜用牺牲,而我最不愿使别人做牺牲(这其实还是革命以前的种种事情的刺激的结果),也就不能有大局面。所以,其结果,终于不外乎用空论来发牢骚,印一通书籍杂志。"
事实上他也尝试过从政从教,但都因为复杂的人事关系和不喜政治斗争,辞职了,还是用文字写更纯粹,更适合他!
应该说鲁迅对自己的个性是非常了解的,做不了革命者,当不了官,最后还是搞文字工作是最适合自己的,用“笔”去战斗,从精神层面唤醒国人的思想认知。
有些机会在眼前,如果你不适合,你接了也拿不住!
再看周恩来总理。
遵义会议前,他是最高军事领导人之一。会上他主动让贤,甘居副手,成就了最伟大的政治搭档。
他对博古解释说:“我虽长期做军事工作,但有自知之明……毛是擅长农民运动、游击战的帅才。”
比如当代的金山创始人求伯君,知道自己擅长技术,不擅长做管理和赢销,于是主动让贤给了雷军。
这都是非常了不起的舍弃,非常勇敢,将自己已经得到的地位,心甘情愿的让位给他人,即使是知道自己不胜任不擅长,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历史上真正做到急流勇退的,那是凤毛麟角,你就知道,他们是多么了不起!

但他汪精卫没做到。终将自己推向另一个极端反面!
汪曾是广州第一秀才,文采、才学极好,毕竟家学渊源,口才也不错,后来去日本留学认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民报》《中兴日报》主笔,后来曾刺杀摄政王,失败被捕入狱。狱中,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句:“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你看,这革命热血与鲁迅当年的那句“我以我血荐轩辕。”有的一比啊!
你或许也想不到,秦桧早期也是一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主战派,后来开封城破随二帝押往金营,也曾挥笔写就“桧尽死以辨”“桧不顾斧钺之诛、戮族之患”之句,这与他逃往南宋后的表现实在是判若两人。
汪精卫与其相似,1912年出狱后,他的表现与以往就没那么热血革命了。
先是呼吁南北停战议和,支持袁世凯当总统,然后不满袁当局,汪提出“不做官、不做议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吸鸦片”的“六不主义”,与陈璧君结婚后就去了法国。
中间几度返国,皆超然于政治之外。表面看似是“淡泊名利”,其实为政治失意后的逃避。
1917年回国后参加护法运动,此后一直追随孙中山左右。
1924年国民党“一大”,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后出任中央宣传部长。11月随孙北上入京,任秘书。
1925年3月孙中山病危时,指定汪精卫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首席发言人,并委托其起草《总理遗嘱》。这成为其上位的最关键政治筹码。
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卫当选国民政府主席。
这实为各派妥协结果——左派视其为孙中山精神延续者,右派认为他比蒋介石更易操控。
历史将其推向国民党主席高位,汪亦自命不凡、无自知之明!
这既是他人生的最高光时刻,也是他人生走向下坡路的开始!
以他的性格不适合作为一国之统帅,容易妥协、不坚韧、缺乏政治家的手腕和战略眼光,即使在位,也是干不久的。
但他不自明,被巨大的权力欲裹挟着,一步步走向深渊!
之后与蒋介石的政治斗争中,屡次落入下风,逐渐被蒋介石掌握了实际军政大权。
之后日本侵略中国,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全国性抗战正式开始。
1937年7月底,日本攻占北平、天津。
1937年8月,日本攻占上海。
1937年12月,日本攻占南京。
1938年10月,日本攻占广州。
1938年10月底,日本攻占武汉。
你看,在这样的情形下,对中国未来持消极看法的人不在少数。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演讲,7月正式对外发表。但一时间没多少人会真正相信。
汪精卫、周佛海的“低调俱乐部”们认为“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以为只有采取“非常举动”“坚定地与日合作”才是唯一出路,因而脱离抗战阵营,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出走越南河内,1940年3月成立南京伪国民政府,走上自绝于民族的“和运”之路,实际上完全成为受日本人摆布的傀儡。
从某种意义上,他的逻辑是自洽的。
跟日本开战,中国必亡。议和,则可保全中国半壁江山,不至于灭国。
以他的才学,自然能想到宋代的卖国贼秦桧。
早在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时,汪精卫跟蒋介石讨论时这样评价秦桧:“南宋的秦桧遭到世人唾骂,但我觉得秦桧也是个好人。因为他在国家危亡关头,总要找出一个讲和的牺牲者,秦桧其实就扮演了这么一个角色,他用自己遭世人唾骂,换来当时的和平,使无辜生灵免遭涂炭之灾。照我看秦桧的救国与岳飞的抗敌,只是手段不同而已。”
也许,他同秦桧,确实是心有戚戚焉!

不知道1939年12月他与日本秘密签署《日华新关系调整纲要》时,是否也想到了秦桧?
他曾私下哀叹:“日本若能征服中国,那就征服好了。他们征服不了中国,却要我在他们的计划上签字,这种文件不是卖国契,是我的卖身契。”
但密约条款远超《二十一条》,彻底出卖中国主权。其亲信高宗武、陶希圣都无法接受,携密约原件逃往香港,并在《大公报》全文披露,引发全国声讨。
他曾对妻子陈璧君说:“我们已无回头路,只能走下去。”
也许开始他是对日本抱有理想幻想的,殊不知其狼子野心,但骑虎难下,不难想象他当时的心情是多么苦涩!
一失足成千古恨!
想起另一位大才子胡适,抗战初期也是“低调俱乐部”成员,认为中国必败,他甚至私下建议蒋介石承认伪满洲国以“谋50年和平”。
直到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顽强抵抗三个月,使胡适认识到“中国能战”,称此战“对外示能打,对内示肯打,是大收获”。
后公开表态“不再祈望和平”,与汪的投降路线分道扬镳。
胡适有这样的敏锐眼光,也是了不起了!
可惜汪精卫,也许真是小时候被严父严兄的严苛管教下没了胆气,面对强大严酷的日本这个“严父”,他没有丝毫抵抗的勇气!
危难时期的一国掌舵者,他是担当不了的。
民国不是宋朝,日本也不是金人,汪先生不自知、不自胜,历史给了他一顶高帽,可惜他没那个能力戴上!
他战胜不了自己的权力欲,高估了自己的政治能力,孙先生给他宣传部长这个岗位,是很适合他的!

三、论一个合适好妻子的重要性
汪精卫的悲剧,还有一个重要推手——他的妻子,陈璧君。
早年,汪精卫与陈璧君实乃革命伉俪,陈璧君出身马来西亚富商家庭。其家族资源为汪精卫的革命活动提供了重要支持。1920年代,她还为黄埔军校筹集募捐了30万银元。
谁又能想到,人生的后半场,因为女人的权力欲和与宋美龄的争强好胜,终于走向了人生的反面。
她从小受父母宠爱,形成了“一呼百诺”的强势性格,她以“敢想敢做”著称。
傅斯年评价她“不堪其夫为人下”、“一心要做人上人,做不到便气急败坏”,加剧了汪的政治冒险。
汪精卫曾坦言:“许多事在我没有考虑她的意见之前是很难做出重大决定的。”
汪的亲密伙伴陈公博也曾评价:“汪先生离开陈璧君干不了大事,但没有陈璧君,也坏不了大事。”
从性格上来说,他们是典型的“男弱女强”搭配。
陈璧君和宋美龄都出身富商家庭,以陈的性格,自然不甘居于宋美龄之下,汪精卫南下越南,与日本合作成立伪南京政府,其中少不了她的推动,最后如愿当上了“第一夫人”。
据侍从回忆,她亲手将丈夫的西装换成日本和服,当汪精卫犹豫时,陈璧君摔碎宋美龄送的玉镯:“蒋介石能当委员长,你为何不能当总统?”
事实上,很多官员因受贿收贿落马,有些也是因为妻子背后的比较、抱怨、爱慕虚荣。
对比周作人,也是男弱女强。
他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挥霍无度,导致鲁迅被迫承担家庭经济重负,甚至需典当古书维持生计。当鲁迅试图约束其消费时,羽太信子以“不敬”指控激化矛盾,迫使鲁迅搬离八道湾四合院,兄弟关系彻底破裂。
没有了大哥的精神支柱,在1937年北平沦陷后的1939年元旦遇刺,彻底击溃他的安全感,认定“唯有依附强权才能保命”,才接受伪北大文学院院长职务,后来做到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督办,这成为了他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如果家里有个正义、善良、明理的妻子,他不会与哥哥绝交分家,也不会支持他做伪官。
鲁迅三兄弟的性格与人生选择
怎么办?一方强,另一方则需要坚韧。比如林肯与妻子玛丽的关系。
玛丽的强势野心与偏执虚荣,既推动了林肯的政治成就,也给他带来了深重的个人痛苦。
正如林肯所言:“如果将我的悲伤分给每个人,世上将不再有笑脸。”
如果林肯不坚韧、明辨是非,没有战略定力,即使在妻子权力欲的推动下当上了总统,可能也不会发生南北战争美国实现一统。他拥有成事的两大特质:“明、韧”。
他要感谢童年时期的苦难,造就他的坚韧耐力和政治理想!
否则,玛丽没得精神病,他就早已精神崩溃了!
一个合适的好伴侣,互相爱彼此还不够,还需在彼此的人生发展道路上,给予正向的引导和辅助,而不是无意的破坏!更不是一方无底线的去迁就另一方,失去自我!
其实这篇文章核心内容就是“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八个字。
我在写这文章过程中,对“明”“强”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利人利己挺好!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