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三大智力聚集区的湖北,如何让高校科研成果从“躺”在论文里,转化为实际应用?

面向国家战略,湖北省加紧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聚焦优势领域成立了10家湖北实验室。目前,实验室已成为集聚技术、资本、人才、产业的重要平台。

近日,人民网“行进中国”调研行走进多个湖北实验室,探访湖北加速缩短从1到100间距离背后的故事。

易飞向记者展示“光子鼻”。人民网记者 周雯摄

从1到100 如何穿越“死亡峡谷”

拇指大小的传感器,装在机器人身上,可以识别复杂气体,当“鼻子”用。

在光谷实验室的实验间里,智能光电气体传感微系统项目负责人易飞,正忙着带领学生,给新到的机械狗装上“光子鼻”。

“我们完整掌握了光学气体传感器全链条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易飞说。

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博导,变身为创新合伙人,源于“手握先进技术,却无法实际应用”的不甘。

在科技领域,从0到1,代表着研发突破;从1到10,代表着科技成果转化;从10到100,则代表着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应用。

“科技创新,往往止步于转化阶段。要跨越科创的‘死亡峡谷’,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不是易事。”易飞坦言,光谷实验室的成立,让高校科研团队的老师有了更多选择,让更多止步于1的科研成果,有了到10,甚至到100的可能。

“光谷实验室为高校原始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易飞说,通过人才、资金、政策引导以及市场推广等多方面的支持,光谷实验室作为新型研发机构,助力跨越“死亡峡谷”,为高校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提供坚实保障。

一批难以“走出”实验室的原始成果,如今在应用上有了更多可能。

一块十几英寸的面板上,数千颗“小光珠”整齐列队,能根据显示效果需求排列组合。

“而5年前,这项技术还躺在华中科技大学先进电子封装材料与技术团队的理论性研究论文中。如今,已应用到多款车载显示产品上。”华引芯董事长孙雷蒙感慨地说。

研发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往往缺乏一座“桥”。

“我们要做的就是助力打通从‘高校—湖北实验室—专精特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的科创供应链,让原始创新成果以更快的速度推向商用市场。”光谷实验室副主任唐江说。

打造共享平台 让产学研“双向奔赴”

走进湖北九峰山实验室,9000平方米的洁净室内,科研人员身着无尘服,忙着化合物半导体研发、测试与检测。

为了在半导体领域实现“弯道超越”,九峰山实验室选择在化合物半导体赛道发力。今年2月份,全球首片8寸硅光薄膜铌酸锂光电集成晶圆在这里下线。

作为湖北省十大实验室之一,九峰山实验室致力于打造一个公共、开放、中立、共享的科研平台。如今,这里有上百个项目在同时运转。

宋博翔在九峰山实验室。人民网记者 王郭骥摄

在国外求学10年,3年前宋博翔决定回国。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副教授的他,加入九峰山实验室。

他说,从学校到实验室20公里距离,每天往返在这条路上,就像一场“双向奔赴”。

“在这里,实验室里研发的红外探测芯片与成像模组,在得到各种系统的集成加持后,其应用场景得到了难以想象的拓展和延伸。”宋博翔说,这让科研和产业有了更多“化学反应”。

产生“化学反应”的还有人。“这里有真正的产线,有产业相关的各类专家、工程师,在交流和碰撞中,老师和学生都能接触到产业前沿应用,一起成长。”

宋博翔非常认同九峰山实验室提出的“量产式科研”,即把“产学”两端的问题逐步融合,量变引起质变,通过工业化的方式去解决里面的科学问题。

九峰山实验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开放的科研平台,实验室与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链各龙头企业通力合作,以“用”为导向,布局开发共性技术,推进国产半导体材料、设备的验证工作,打造化合物半导体中试平台。

作为一家专注于光电集成技术的“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武汉驿天诺科技有限公司与九峰山实验室合作开发了一个面向第三代半导体的高功率晶圆测试设备,现已在实验室投用,支持客户批量测试。

“这种协作开发对企业技术迭代研发起到了非常好的支撑作用。现在很多头部的光通信企业都是我们的客户,九峰山专家团队技术支撑也是我们重要依托。”武汉驿天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单娜说。

以用为导向 科技成果为产业赋能

戴上手套,小心地将电解液注入到已经叠片好的锂离子软包电池中,仔细检查电池的封装情况……

湖北回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汽车研究院技术总工张虎极,带领隆中实验室助理研究员李士栋一起操作试验。一举一动,犹如一场精细的外科手术。

张虎极带领李世栋一起操作实验。人民网记者 郭婷婷摄

“新能源车用电池的制备过程中,需要通过粘合剂,把石墨等活性材料,黏在集流体上,才能得到可以工作的正负极片。我们做的就是这个胶黏剂。”张虎极讲述和隆中实验室的合作,就像是“瞌睡遇上了枕头”。

2021年,湖北隆中实验室在襄阳市挂牌,目标是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车用材料实验室和服务产业、充分开放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张虎极说,以往企业建立实验室,都会尽量去上海、武汉这类具有大量专业人才的地区,现在家门口就有了专家团队,他们干脆将实验室建到了隆中实验室里。

投资170万元新建的电子测评线在4楼,1楼则是研发实验室。“电池在这边做,测评也在这边做,我每天上下两头跑,在这里办公的时间比在企业还多。”张虎极笑着说。

在校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逐步构建了“企业出题、实验室答题、政府协助解题”的新型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攻关模式,解决企业面临的“卡脖子”难题。

从九峰山实验室到江城实验室,从东湖实验室到三峡实验室,从光谷实验室到隆中实验室……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无中生有、有中生新、聚链成群,科研成果转化地加快形成。

加强“顶天”的原始创新,促进“立地”的成果转化,湖北正奋力发挥科创优势,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目前,湖北十大实验室已发布83项亮点科技成果,让研发成果走出“实验室”,跃上“生产线”,迈向“大市场”。(唐维红、申亚欣、荣先明、周雯、郭婷婷、李源、皇甫万里、许峥、王郭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