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我们平常了解到的大师,无一不是有着独特人格与异于常人的性格,在我们的眼里,他们是那么的高不可攀,甚至于有点自傲,毕竟他们有着他们自己的信仰与追求。可是,这些成名已久的大师,也有着和我们同样的求学经历,甚至也过过比我们更加不堪的生活。你眼中的大师,并不完整。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他的成就,可以说从整个历史长河中来看的话,都是无与伦比的,他有着当时时代知识分子最突出的特点,是我国历史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一般人的眼里,他严肃认知,对事严谨,可是在近些年的一些资料中来看的话,他也有着普通人的平常往事。

1998年,罗家伦的女儿罗久芳将保存的傅斯年、罗家伦于1923年冬至1926年底留学欧洲时期的九封通信公布于众,让人们对研究傅斯年的人生经历有了更加丰富的史料。当时在欧洲留学的中国知识群体,很少有史料保存下来,所以说,对于这些以后的大师级别的人物,他们的成长经历,也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在近些年的资料中,我们也会看到傅斯年先生插科打诨的一面,也有生活窘迫的不堪,为了生计谋生的经历。这些史料的流出,让我们眼中的大师才更加完整,更加的有说服力。

其中有一封信说的是,1923年罗家伦的家中不慎遭窃,衣物近失,几乎到了“裸体归天”的地步。当时的傅斯年闻讯,以近似现代网络名的“山外魔生”写信与罗,有些调侃的劝慰道“昨晚姬公,闻真人道心时有不周,衣冠而往,躶体而归,天其欲使真人返乎真元耶!不然何夺之干净也。闻真人劫后不改笑貌,兴致一如恒日,故仰慕至极。进此儿,若戏谑,实出肺腑之言。”可以说有着朋友之间的关怀,又少不了两人间的戏谑,大师并不是那么严肃的人物,也有着自己的难堪往事与风趣。对于现在的一些文学创作者自抬身价的行为,确实已经没有了做大师的资本。

在后面几封信中,几乎都是围绕一个“钱”字与一个“愁”字来交流。当时的中国国内正战乱不堪,情势十分不稳定,当时的留学生大多是公款留学,也就是政府资助或者是一些企业家资助,国内的战乱正让政府与企业家焦头烂额,自然也就无暇顾及这些留学在外的留学生。所以说,这些留学生一时间没有的经济的来源,生活是十分的窘迫。经常是围绕一点钱来计较,毕竟当时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中,基本上都是穷困的,相互上尽量都是互相帮衬。但是,我们也会发现这些大师们借钱与还钱的技巧。当时的他们,恨不得都是把钱掰两半来花,甚至于他们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都有可能是当时生活窘迫,精打细算的结果。

那个时代是个大师频出的时代,傅斯年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们有着我们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有着自己的学术领域的成就。但是,他们也有着我们常人的情怀,有着同样的感情经历,甚至于比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只是,大师远去再无大师,那些年代的人,已经渐渐在消失,但是他们的学术成就永远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