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耳熟能详吧?讲的是一个穷秀才范进为了功名,考试屡战屡败,直到54岁才中了进士。这样的历程着实不易,范进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和考试中度过。一般人若几年考不上就会另谋他路,但范进偏偏执着于科举,有人甚至戏言,考上个进士就把自己逼疯了。

要说考取进士有多难,先考中秀才就是千里挑一,接下来还得参加乡试,三年才考一次,可录取名额极少。比如说明朝一年也只录取300多名进士,这录取率比当今的清华北大还低。范进年年备考,遭受着外界的冷嘲热讽,最终在54岁高龄中了进士,这其中的辛苦只有他自己清楚。

古人为何拼命争取中举呢?因为体制内待遇相当优越。中了进士后,可以进入仕途,即使晋升不多,也是个小官,至少衣食无忧,“头顶知县,脚踏教官”就是形容举人的。曾国藩、左宗棠、康有为等都是举人出身,逐步攀登高位。举人还享有一些特权,如减免田地税、免除苛捐杂税,古代种地的收入大部分都被税收吞噬,这特权可算是相当优越了。

此外,举人不必像县级官员那样下跪,即便犯了罪也不容易定罪。所以说,不管做不做官,举人这个身份都有着特殊地位。尽管“范进中举”故事多为讽刺追求名利的社会现象,但能如范进般坚持几十年学习,也算是一种了不起的毅力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