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如何设计有效的调研问卷,提出了三个核心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降低用户的理解和操作门槛,以及明确问题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最近接触了三类用户调研问卷,一个是工作中遇到的问卷设计,经过几次迭代和评审,让我对调研问卷的设计有了更垂直的理解;

另一个是无意中在群里碰到的问卷,因为领了红包不得不做完,但做了一半我就想把红包退了,这个问卷太让用户“恶心”了;

还有一个是参加活动之后填写的,我也从用户体验的角度给到设计者一些建议。

试想,我们好不容易有触达用户的机会,一定是更想通过问卷的形式获得用户更真实的想法,一定想通过问卷来优化迭代自己的产品或服务。

然而,我们设计的问题真的能收集到用户真实想法吗?这些收回的答案真的能指引自己迭代优化吗?

如果问卷设计的不合理,上述的目标肯定是达不到的,甚至会形成有悖于真相的结果,由此可见问卷设计虽小,如果不用心,依然设计不好。

经过这段时间我对问卷的几次频繁接触,对其中的设计提炼了三个核心要素,今天分享给大家一起探讨:

一、让用户一眼能看懂

都知道产品设计需要“以用户为中心”,然而到了执行层面,真正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并不多见,上面提到的三类调研问卷,基本都是以设计者为中心。

首先应该注意“知识的诅咒”,即问卷中的名词概念、语义描述大家是否都能理解?

比如“您觉得金刚区的图标设计清晰吗?”

这个问题中的“金刚区”用户能懂吗?这对于设计者来讲是一个常用语言,但正是因为常用,让我们忽略了这类名词的“概念基础”。

其次要注意问题的描述是否拗口,用户一眼扫过去是不是就能明白。

比如“您买这款手机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包含:给家中老人使用、孩子上网课使用、自己当做备用机”。

而这个问题和答案可以优化成:

“您买这款手机给谁用?答案:自己用、给老人用、给孩子用”。

这样用户的理解门槛几乎就没有了,而且原答案中的“孩子上网课、自己备用”这种比较具体的约束,也容易限制用户的用途,因为他可能是给孩子用的,但不是上网课。那这时应该选啥?

这里又体现了一种语言的艺术,就像我之前写过的一个面馆的老板,他不会问你:加不加鸡蛋,而是问你:加鸡蛋还是丸子。

我也经常跟女儿说,找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可以不问:我们可以一起玩吗?而是直接说:我们一起玩XXX游戏吧。

这背后其实都是体现了语言促使对方如何思考的问题。

另外,还要注意各个问题之间有没有相关性。

①有相关性的问题,尽量放在一起。

②有相关性的问题,考虑是否可以合并。

③有相关性的问题,按逻辑关系设计分支。

其中①和②比较好理解,我们更多是在设计中强化这种意识,而不是想到哪写到哪,当问题列完整之后,基于这些原则进行合并、调整。

③也很常见,尤其是咱们做心理测验之类的较长的问卷时,会因为用户的选择而展示不同的问题。

借鉴这个思路,在我们日常的问卷调查中,也可以根据用户的选择设置不同的分支。

比如一款软件使用频率的高低,针对频率高、频率低的用户,一定会设计不同的问题。

最后,要注意“必填”的提示,虽然很多问卷软件自动生成的时候会让设计者选择本题是否为必填项,但我也发现很多问卷会忽略这个友情提示,然后在提交时各种“弹窗”报错,简直是烦死了。

以上几个层面,都是为了让用户易懂,也就是降低用户的“理解门槛”,这是用户是否有意愿填写问卷的基础之一。

二、用户不觉得填写麻烦

上一节重点是“理解门槛”,本节依然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视角来审视用户的“操作门槛”。

首先,不容易理解,自然就不愿意填写,无论是问题,还是选项,都需要让用户一眼看明白,很快能够做出选择。

所以上面关于如何让用户易懂的内容,还要进一步重视。

其次,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简答题,大家应该知道各自的差别,也可以回顾一下简答题自己有几次会填的?有几次会认真填的?

另外,最多设计多少道题,这是非常讲究艺术性的。常见的问卷一般不超过10个问题,再多了很多用户都会失去耐心。

文章开头提到的我在领了红包之后不得不做的问卷,印象中得有30道题,当我做到15时就已经没有耐心了,这种问卷的设计者简直脑残,难怪要付费找人来填。

当然,这里也要看调研用户的特征,如果是某些产品的忠实用户,或者因为某些利益关系、政治因素等,用户会认真耐心填写的情况下,题目可以适当多一些。

只不过大多数的互联网问卷,发起者与用户之间没有强关联,耐心指数自然很低。

下面分享几个降低用户操作门槛的方法,大家可以酌情使用。

  1. 单选题选项尽量精简到4个或4个以内
  2. 多选题选项也不要太多,上限控制在7-8个应该就不少了
  3. 减少无畏的修饰词或形容词
  4. 问题要有递进关系,最好能逐步调动用户的思考(有点像游戏中的练级)
  5. 简答题也可以提供选择
  6. 开始之前,最好能让用户知道填写问卷大概要花费多少时间
  7. 如果填写问卷有奖品,一定要醒目,并告诉用户如何获得
  8. 你看我只是列到第八条,你是不是就已经眼前一片漆黑了?所以,同理心最重要!

三、你想通过这个问题得到什么?

上面的内容,都是从用户角度出发,如何通过降低理解门槛、操作门槛,让我们精心设计的问卷能收获更多的反馈。

本节的重点是站在设计者的角度,来分析每个问题是否需要存在,或者如何优化问题的表述。

首先,如果问卷的使用渠道是在自有生态内,那么很多系统可以拿到的数据,就不要再问用户了。

比如你们有个app,问卷是在app内生成的,那么用户的信息系统是可以拿到的,于是对于用户的使用频率、经常用哪些功能之类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可以删掉的,没必要用这些问题占用“额度”。

或者你们是通过互联网工具分发问卷,但为了收集有效用户的数据,或者为了给用户分发生态内的奖励,可能会让用户填写手机号、或者能够识别对方身份的凭证。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删减一些“正确的无效问题”,有点类似于“正确的废话”一样。当然这也不是绝对哦,自己权衡就好。

其次,你问这个问题到底是想优化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这个一定要想清楚,不能“拍脑袋、凭感觉、想当然”。

比如参加完某个俱乐部活动之后,发起者会让参与者填一个活动体验问卷,里面有一个问题是:

您是通过哪个渠道了解到我们的活动?

A朋友介绍、B我是俱乐部会员、C我是其他俱乐部会员、D网络搜索、E其他。

这个问题我建议组织者去掉了,因为它不能为后续的动作提供可行的参考。

因为这种活动几乎没有网络搜索之后直接过来的,而且大家都知道在互联网宣传推广方面做得不足,后续需要加强。

大部分都是朋友介绍来的,而且这类俱乐部就是依托朋友介绍、俱乐部之间相互引荐来发展。因此前面三个选项占比孰高孰低,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而且这个问题还会增加整体的问卷填写时间,于是后面就去掉了。

还有一类问题,会引起用户的强烈“反营销意识”,形成一种自动的“自我保护”,进而降低整体体验。

比如还以上述俱乐部活动为例,有个问题是:参与完活动之后,你是否愿意加入我们?

首先它没有后续的动作,因为通过第三方平台填写的问卷,我们并不知道这个用户是谁,愿意与不愿意,组织者都找不到他。

其次,选择了不想加入,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即便让用户输入不想加入的原因,99%的人也不会写啥,最多是敷衍了事,不会得到有价值的反馈。

最重要的是,类似的问题会引起用户的反感和自然抵触,尤其是当他选择了不想加入,相当于在潜意识层面做了强化,后续的转化会更难。

因此,我同样建议把这个问题去掉了。

以上的几个例子都是为了说明,作为组织者,我们一定要清晰的知道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四、写在最后

原本问题就不能太多,所以每个问题都很珍贵,每句话都要思考,每个选项都要打磨。

如果我们的问卷目标明确,层次结构清晰,既好理解,又很容易填写,那收回来的数据才能真正利用起来。

所以,本文提到的几个方法,你要不要尝试一下?

关键还是以目标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