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因给安禄山当官而被判极刑,他从容拿出一诗,对皇帝说:你看 在唐代的诗人中,王维绝对是个大才,他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其擅长五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曾评价他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虽然王维在艺术上的成就很高,但人生却称不上完美,他曾给安禄山当过伪官,这是他的人生污点。

遭遇历史事变,是个人无法把握和逃避的命运。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只用了八个月,安禄山就攻陷临潼,长驱进入长安。 此时,王维任给事中,皇帝西逃蜀地时很是匆忙,也害怕随员多了开销大拖后腿,根本没通知他这个级别的官员,很多官员早间上朝之时,才发现皇帝不见了。 此时杜甫也在长安,不久前,他刚被授予了右卫率府兵曹这样一个芝麻大的不正经官职,只不过,和当时诗名远播且职位较高的王维相比,没那么重要,所以城破之后,杜甫在城中可以自由走动,甚至明目张胆地从一个缺口跑出了城。 王维无法保持低调,名声此刻成了负累,不通文墨的大燕皇帝安禄山需要组建自己的官僚机构,照搬显然是最省力的,于是,王维又成了安禄山的给事中。 身不由己做了叛臣,他不是没想过办法,“服药取痢,伪称喑病”,并伺机逃跑,但是被严加看管,后押至洛阳软禁于菩提寺。

公元757年,大唐军队收复东都洛阳,王维和那一批当初被抛弃的官员一起,被作为“附逆”之臣押回了长安,寒冬腊月,赤脚光头,被聚众围观。 这些人中,有的被处死,有的被赐以自尽,有的被重杖一百,最轻的也是被贬谪或流放。 王维也接受了伪职,最后却安然无恙,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为安禄山担任伪职期间,王维曾写下一首诗,正是这首诗救了他的命。 《凝碧池》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这首诗的原题很长,有三十九个字,名为: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句声便一時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 裴迪是王维的忘年交,曾冒着巨大的风险去探望当时被安禄山囚禁的王维。 两人说到安禄山设宴,想听梨园奏乐,众乐工相对泣下,更有雷海青者,摔了乐器,向西恸哭,被肢解于戏马殿。 王维无比愤懑,口占七绝《凝碧池》一首,沉郁浅白,情感真挚。 前两句:“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万户”写百姓,“百官”写旧臣,一正叙一反问,亡国之痛已流注笔端。 第三句“秋槐叶落空宫里”一转,写宫殿冷落,“秋槐”已够凄凉,又添“叶落”,更假以“空宫”,七字中悲戚一层紧似一层,顿挫有力,沉郁之至。 末句“凝碧池头奏管弦”呼应诗题,以凝碧池上管弦之声作结,馀音渺渺,不绝于耳。 有人说此为暗讽,认为李唐王朝的败落全因沉迷声色。 其实,将其解释为第三句的延续似乎更合适,唐宫冷落,叛贼却在奏乐狂欢,两相对照,拗怒悲愤不由得溢出言外,有无限说不出的情绪令人揣想。

没想到,这首诗后来救了王维一命。 乱军被平定后,以前在安禄山手下当过伪官的人都要被治罪,罪分六等。王维被关进牢房,定为三等罪。 王维的弟弟当时是刑部侍郎,正三品。他提出削自己官职为王维赎罪。他还将这首《菩提寺禁裴迪》呈给唐肃宗。 唐肃宗一看“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这句,立即来了精神。 这一句,不正是对大唐表达忠心吗? 于是唐肃宗就找裴迪作证,裴迪说:“是啊,那天我去看王维,他亲口吟诵了这首诗。” 就这样,王维被赦免了。 他没有被定罪,而被“贬”为太子中允,这个职位其实和他之前的给事中是同级,然后很快又恢复为给事中。 不得不说,这乱世的机缘巧合下,残酷的世界对王维,展示了罕见的温柔。 但遗憾地是,仅仅三年之后,王维便驾鹤西去了。

我很喜欢作家何大草对王维的一段评价,并以此作为文章的结尾: “在盛唐的诗人里面,李白像是黄钟大鼎,杜甫就像一棵树,不断地在落叶,‘无边落木萧萧下,而王维代表最精致的、最脆弱的一种天才,带着一种不朽的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