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报道,今年SNEC(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大会暨展览会)展,小吴本想带着他的小型储能产品大展拳脚,没想到一进场,便被眼前的景象惊呆——
光伏巨头们似乎都忘了自己的主营业务,纷纷变身为储能的推销员。
去年还价值三四十万的液冷储能系统,如今身价暴跌至15万。小吴心中五味杂陈,这价格跳水的速度,比他预想的还要猛烈。
去年还高高在上的液冷储能系统,从三四十万的云端暴跌至15万。这价格跳水的速度,比他预想的还要猛烈。
小吴的业绩压力可想而知。他需要的客户量,不是简单的倍增,而是五倍的膨胀。
“放眼望去,全是竞对。”
光伏巨头的销售团队,似乎都在争先恐后地展示他们的储能产品,让小吴感到自己仿佛走错了片场。
据中国企业家杂志记者粗略统计,竟有超过一百款储能产品亮相,数十款新产品发布,场面之盛大,令人叹为观止。也让人不禁想问:光伏行业这是怎么了?
光伏巨头们似乎都患上了“储能狂热症”。
晶科能源(688223.SH)的副总裁钱晶提到,储能将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天合储能的总裁孙伟更是放出豪言,未来5~8年销售收入要过千亿,与光伏规模并驾齐驱。
隆基绿能(601012.SH)的董事长钟宝申则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他认为储能市场竞争激烈,但并没有完全放弃,而是选择了与储能公司合作,这或许是一种更为精明的战术。
华为和阳光电源(300274.SZ),这两个逆变器巨头,也在SNEC上正式宣布进军储能市场。
宗申动力,一个原本做发动机的企业,也在去年底投建了储能工厂。销售人员坦言,只要有资金,储能产线就能拉出来。
经历了多年的市场冷遇后,储能电站在2023年突然变得炙手可热。电力市场化和分时电价政策的推行,使得储能电站的价值凸显。
光伏板在正午时分发电量大,电价却低,这些电能被视作“坏电”;而在傍晚,光伏发电减少,电价反而升高。电站的收益不再仅由发电量决定,而是变成了基于电价波动的动态计价模式。
光伏企业似乎看到了储能市场的潜力,纷纷加大了对储能业务的投入,但野心不止于此。
晶科能源和天合光能(688599.SH)已经开始投产储能电池电芯,规划产能分别达到12GWh和25GWh,预示着他们将实现自给自足。
这种光储一体化的模式,不仅有助于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光伏企业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储能市场将从重成本走向重质量。客户将更加关注产品的安全性、性能和效率。光伏企业凭借其在光伏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市场经验,有望在储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晶科能源的吴殿峰透露,公司虽然涉足储能电芯生产,但核心目标是优化储能系统集成,暂时没有向电芯材料上游拓展的计划,而是专注于下游集成和未来智能控制系统的开发。
天合储能的孙伟总裁认为,光储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关键在于服务电网,深刻理解电网需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
面对光伏企业的攻势,宁德时代(300750.SZ)、比亚迪(002594.SZ)和亿纬锂能(300014.SZ)等电芯公司,积极推出小型储能新品,在光伏领域的深度布局。
比如,比亚迪在非洲和南美的光伏板销售,亿纬锂能与易能数字能源的合作,以及宁德时代对钙钛矿技术的投资等。
几家一体化光伏巨头,晶科能源、隆基绿能与通威股份(600438.SH)形成了战略联盟,共享资源和利润。通威股份保证两家公司一定量的原料供应,且分享利润的一部分,对应的是两家公司均放弃硅料厂投建计划。
储能市场的“肉搏战”看上去不可避免。目前,储能市场的价格战,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价格直接被打到了白菜价。
在去年底的SNEC上,协鑫集团(3800.HK)的董事长朱共山提及,储能投标价半年内下降了三分之一,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愈演愈烈。
光伏企业能给光伏加上储能,那么储能企业就能反过来给自己加上光伏。双方的“竞合”关系也不一定走向剑拔弩张。
不过,光伏行业的从业者都认为,未来几年还会更卷。
如果说光伏只是内战,那刚启动的储能市场,就要同时面对内战和外战,会有更大的“故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