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小学六年级女生小倩,因在现实中有些内向,受到同学和朋友冷落,于是在网络空间聊天交友。5个月内,她刷礼物打赏14万元,耗尽家中积蓄。孩子父亲陈先生称,在今年3月夫妻购买化肥时,发现银行卡里仅剩13元。

小倩说,在虚拟世界里,不断刷礼物能让更多的人聚拢在自己周围,跟自己聊天。一旦停止刷礼物,房间里的网友就会离她而去,剩下的只有难受和悲伤。

目前,因与相关公司联系无果,小倩家人可能采取法律手段维护权益。

14万存款仅剩13元

小倩的父亲陈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家住在河北保定,是地道的农民。他和妻子都已经五十多岁,夫妻两人在家里种着地,同时在附近的毛巾厂打零工。

今年三月底,陈先生和妻子准备买化肥时,手机账户怎么也支不出钱来。夫妻二人去银行查余额时才发现,账户里的14万余元积蓄已消失,仅剩下13元。“我们家一直很节俭,这些钱对我们来说是天文数字。”发现卡里的钱所剩无几后,陈先生立刻报警,并在警方的协助下调取了相关流水记录。

银行流水交易记录(图源:受访者)

陈先生提供给记者的交易记录显示,从2023年12月至今年3月,小倩妈妈的储蓄账号内数十次通过微信转账支出至“可爱的闺女”,少则1500元、5200元,最多的一次达到16000元,而“可爱的闺女”就是小倩本人。

夫妻俩询问女儿后才知道,这些钱被女儿充值到交友平台,全部用来刷了礼物。而且涉及多个平台,其中“觅光”内的充值超过10万元。

陈先生称,小倩自幼成绩优异,从小到大一直都是班里的前三名,一直都是个很听话的好孩子。夫妻二人节约吃穿用度,只为省下钱来给孩子提供上学的经济保障,“孩子除了教辅的费用,其他的零食啊、本子啊什么的从来没有问我们要过钱。”

小倩的母亲回忆,去年上网课期间,小倩开始频繁地很找他们要手机,说是上传老师布置的作业。两人也就没怎么在意,将家里的一部就手机交给了小倩使用,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交友软件中找“簇拥感”

小倩对记者讲述,2023年底,她上网课时用手机刷短视频,看到了推荐交友软件“觅光”的广告。她好奇地进入“觅光”软件,发现可以跟网友聊天。尝试几次后,小倩再次上线时,在聊天的房间进来一个网友,开始向她要礼物。

小倩说,当时聊天室里有好几个人,一起起哄刷礼物,她也就跟着充值刷了礼物。后来,多个聊天的朋友告诉小倩,多刷礼物能够不断升级,从而有更多的朋友进入聊天室陪聊。

交友软件的页面(图源:网络)

在现实生活中,小倩有些“社恐”、内向,跟朋友出去玩耍,都是别人在一起活动,她则待在一旁备受冷落。在“觅光”里,没人知道她的真实姓名,说话也没有任何约束,很自在。

去年底到今年初,随着小倩多次充值、刷礼物,越来越多的人来找她聊天,她也习惯了享受着被簇拥着的感觉。当时在小倩眼里,她并不知道在平台充值的这么多钱意味着什么,在刷礼物的次数越来越多后,她已经完全刹不住车了。从刚开始的几十块钱的礼物,到最后自己给他人刷的最贵的一个“结婚礼”,价值5200元。

小倩说,“觅光”聊天室内人少的时候两三个,人多的时候有三十多个人。在她刷到了总金额五六万时,曾经不想再刷礼物了。但她发现一旦停止刷礼物,聊天室的人马上就消失了,没人围着她跟她聊天了,“那时自己心情就特别差。”随后,她充值、刷礼物行为仍然在继续,直到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

小倩还告诉记者,聊天房间内,经常有人诱导她用极具魅惑的语气和嗓音说话,还有网友私下让她拍摄并发送自己露腿的照片。

律师称可追回相关费用

2日下午,记者下载“觅光”APP,发现注册时只需要一个手机号、验证码即可进入,并未采用实名制。登录后页面会提醒设置“青少年模式”,但如果真的是“青少年”本人登录,可以直接忽略此页面。

在APP内,有多个不同主题的聊天房间,有情感、交友、电台等类别。大部分房间人很多,有的有数十人同时在线。

只需手机号即可登录(图源:网络)

在记者用男号进入直播间之后,主麦位的人会讲“游戏规则”,并催促直播间的人刷礼物,来赚取和麦上的人的“互动时间”。如果打榜的礼物足够多的话,可以取得麦上主播的联系方式。聊天房间内,不断有人喊:“想跟我们家哪位妹妹认识,看上哪个跟我讲。”

小倩父亲陈先生称,他将此事报警后,警方称未成年充值问题可以跟平台客服联系要求退款,如果无法协商,可以到法院进行民事诉讼。7月31日,记者拨打“觅光”相关的两家开发者公司的多个电话,均无人接听。记者联系事发当地多级公安机关,暂未获得对于此事的回应。

针对此案例,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根据《民法典》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本案中未成年人打赏行为可以视为赠与,赠与行为需要经过监护人的事后追认方可生效,如果监护人拒绝追认,可以要求退回打赏的钱。

另外,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本案中平台方未针对未成年人进行有效的识别与管控,对其充值行为未加以限制,仅凭手机号就可以实现对社交平台的使用,存在一定的监管问题和漏洞,可能需要承担行政责任。

付建认为,平台方应当提高对于未成年人保护意识,将实名制进行到位,例如加强人脸识别等身份认证,对于充值行为应当发送短信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