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基民们,今后我们不叫基民,也不叫韭菜了,我们有了一个新名字——金融消费者。刚过了个周末,身份彻底转变了!

以后买股票,基金,债券,保险等金融产品,即使亏钱了也不能叫亏损了,应该叫消费?毕竟,投资是以资金参与生产,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是资金增值;而金融消费,那是纯粹的消费、花钱,跟你去商场买衣服、食物一模一样。

来看看官方的定义。2019年《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就对金融消费者进行了定义:

金融消费者是指购买、使用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或服务的个人或单位。这包括了一系列的金融活动,比如融资融券、投资股票、购买银行理财、购买基金、购买信托等等。简而言之,任何通过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交易或利用其服务的人都可以被归类为金融消费者。

铁打的基金公司,流水的基金经理,任人摆布的基民!

当前,我国有100多家公募基金公司,3000多位基金经理,他们管理着1万多只基金产品,过去两年“帮”基民亏掉了接近2万亿,轻松拿走管理费1400多亿。

“简直快赶上电信诈骗了!”不少基民骂骂咧咧道。

就拿银华基金来说。根据西南证券(600369)披露的2023年年度报告,2023年银华基金实现营业收入32.07亿元,净利润6.36亿元。相较于2022年,银华基金营收、净利润双双减少。

基金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管理费。管理费跟规模挂钩,跟基金是否赚钱没有关系。因此,基金产品的目标,首先是做大基金规模,提升行业排名,并不是提高收益,为投资者带来回报。

因此,就出现了下面这组数据:

银华基金两年亏损376.89亿元,但却从中获得的管理费约57.48亿元!真是只赚不赔的买卖!

值得注意的是,梳理完基金的各参与方我们发现,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券商都有自己的利益,很多时候跟基民的利益不匹配。因此,“金融消费者”这个概念在当前这个阶段,尤为重要。

金融消费者概念的提出,旨在强调所有参与金融活动的普通公众和小型企业的权益保护,而不仅仅是资本市场上的中小投资者。机构和普通中小投资者权益明显不对的情况下,以“消费者保护”的视角来保护基民的权益,相当于又增加了一重保障。

此外,相比于公募,私募基金则更加灵活,相对更看重客户利益。

私募基金通常是双费用,管理费+业绩报酬。私募基金经理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业绩提成,而不是管理费。所以很多销售在推介私募基金时都会说,看“私募基金是靠业绩说话的,没有业绩它们就没有收入”。私募基金的业绩提成一般是基金收益的20%,100万资金假如翻倍,那么业绩提成就是20万。

但斌掌舵的东方港湾,以及施建军管理的敦和资管,都在2022年行情低迷时,宣布对旗下净值低于1元的产品免收或减收管理费。但斌曾表示:“我一直认为给投资者赚不到钱,一分钱都不应该收,我们只应该收取赢利后的业绩表现费,共赢才能长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