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三大巨头张士诚,陈友谅和朱元璋。论实力最强大的是陈友谅,论最得人心的是张士诚。而实力最弱的就是朱元璋了。但朱元璋是缺陷最少的人。元末三大巨头中张士诚割据最富庶的江浙,也是元末群雄中最为得民心的,由于张士诚太得民心,以至于朱元璋得天下后,加倍征收苏州的赋税,在明代苏州一个府收的税相当于江浙一个省(实际上明代对苏州等地的重税,是因为这里经济发达)。应该说张士诚才是应该笑到最后的人。但是为何张士诚却落得惨败而亡的结局。这事情,四个字就能解释,那就是小富即安。

进一步来说,张士诚格局太小,没有进取之心。没有太大的野心,只想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土皇帝”。但他忘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争夺天下就是赢得通吃,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其他人不会因为你的故步自封而让你继续存在下去,更何况他面对的是野心勃勃的朱元璋。张士诚和朱元璋建立的政权都叫“吴”。当朱元璋与陈友谅生死博弈的时候,张士诚却按兵不动,坐看陈友谅败亡,当然,如果败亡的是朱元璋,张士诚同样会无动于衷。

你如果就此说他没有能力,显然不是,没有能力的人做不了这么大。那张士诚为何如此,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张士诚已经丧失了进取之心,江浙繁华之地,他割据的苏州地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让贩私盐出身的张士诚彻底走上了腐化堕落的道路。当朱元璋和陈友谅决战的时候,张士诚选择坐山观虎斗,关起门来过自己骄奢淫逸的生活,全然不顾唇亡齿寒的道理。眼界,魄力和能力对比之下比朱元璋差得太远。等到朱元璋灭了陈友谅之后,派遣徐达带着20万大军杀到时,张士诚警醒了,但为时已晚,军队的战斗力远远不如朱元璋的虎狼之师。早就失去了战斗力和士气。但张士诚能坚守平江城长达8个月之久,却仍不打算投降。

1367年10月,平江城被攻破,张士诚的妻子带着孩子点火自焚,张士诚兵败被俘,全程一言不发,最后被朱元璋用弓弦将他勒死,时年47岁,这时有人将张士诚的七宝马车送给朱元璋,朱元璋不纳,有人拍朱元璋马屁、说张士诚未得天下而如此骄奢焉能不败,朱元璋随口骂道:“如果得天下之后,如果骄奢,这天下也做不久”。由此也看出老朱头脑很清醒。

张士诚确实是有能力,乱世之中能成为一镇诸侯的都不是一般人物。但是眼光有限,与朱元璋,乃至陈友谅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优柔寡断难成大事。朱元璋给出的解释只有两个字:“器小”。三雄并立的时候,朱元璋在先打陈友谅还是张士诚的问题上产生了巨大分歧,大都认为先打张士诚。但朱元璋力排众议,决定先打陈友谅。而原因就在于朱元璋所说的“器小”。说白了就是没有雄心壮志。

虽然朱元璋这么说,而在张士诚看来,可从张士诚的角度看,天下割据的并非只有朱元璋一个人,就算打败朱元璋夺取南京,也大有可能是为别人火中取栗的风险太大。这就恰恰说明了张士诚眼光不够长,乱世也就只能偏安一隅。不是一统天下的雄主。张士诚在旁边作观望态度,应该有“渔翁之利”的意思。但一时疏忽,只会让对手更加强大,平定陈友谅的朱元璋,已经具有鲸吞天下的实力,张士诚覆灭就在眼前了。

张士诚治下的江淮之地,张士诚只知道一味地施恩,却不知道施以严法,不知恩威并用、赏罚分明,驭下无方,将帅腐败,军纪涣散,军队战斗力低下。失败就是必然。换句话说,即便鄱阳湖大战赢的是陈友谅,最后张士诚也不是从原来的对手。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