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正 摄

姚丽萍/文

一个金融机构,也可以是基层立法联系点。

上周,《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修订草案)》立法建议征询会开进了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海通证券,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设立的25家基层联系点之一。

法治上海,对地方立法的需求,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不管用,是要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比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地方立法,也不例外。

2009年8月1日起,《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实施,为上海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将上海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提供法治保障。

这样的法治保障,成效如何?不妨看看“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

黄浦区,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外滩金融集聚带,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城一带”战略布局的核心功能区。历时十余年,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先看产业规模,十余年间金融业增加值翻了5倍,2023年达到1357.7亿元,占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的15.7%。

再看功能定位,提出金融业“两极三高地”——资产管理和金融科技“两大增长极”,人民币资产定价与支付清算服务高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地、金融综合生态高地;成功获批全市首批股权投资集聚区,细化优化“募、投、管、退”全流程各环节服务;加速推进金融科技产业链的强链补链,着力打造外滩金融科技国际地标。

同时,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外滩“第二立面”城市更新和功能提升取得积极进展,南外滩董家渡金融城、中央科创区等陆续为优质金融资源集聚提供载体保障,加快吸引众多头部机构入驻。

此间,市场机构体系持续完善,已集聚国家级金融要素市场6家、各类持牌金融机构721家,金融市场交易总额约占全市70%,金融业态丰富,创新活力迸发,已真正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区。

十多年前,外滩金融集聚带,从外滩沿黄浦江一路向南,延伸至城市更新后的南外滩,还仅仅是蓝图。

时至今日,南外滩,已是申城新地标,金融不夜城;从无到有,从有向优,心怀使命与梦想,创造繁荣与繁华。

巨变的南外滩,见证了外滩金融集聚带的成长,也是地方立法保障申城金融发展的明证。

窥一斑而知全豹,不只是外滩金融集聚带,深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正是地方立法的初衷和目标。

目前,全球金融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金融科技日新月异,金融开放不断深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锚定现代化,改革再深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

可以预见,《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修订,必将为在更高起点上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推动金融科技创新、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奠定更加坚实的法治基础;必将为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能级,更好服务金融强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修订草案)》立法建议征询,开进基层立法联系点,不仅在海通证券;来自银行、律所、外企、国企、民企的专业人士,通过各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就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持续优化金融营商环境等议题,凝聚专业智慧、汇聚专业力量——这本身,也是国际金融中心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