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之殇:全球变暖致200多具登山者遗体与50吨垃圾,清理之路何以如此艰难?
珠穆朗玛峰,这座地球上巍峨耸立的巅峰,是地球上最高点,让其成为众多登山爱好者心中的圣地,也成为挑战大自然环境极限的象征;但与此同时,它也隐藏着巨大的危险因素,有着不容忽视的危机。在尼泊尔,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人群越来越多,可谓是人潮汹涌,这片圣洁之地也面临着前
多地47度!地球高温越来越凶猛,把太阳遮住实现大降温,可能吗?
近期,全球多地气温飙升至47度,如香港和内蒙古的乌兰察布,这种情况在夏季变得愈发常见。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火灾和旱灾等灾害不断,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问题,人们开始思考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其中一些想法甚至颇为大胆
地球大降温预警?新研究称:最快2025年,地球极寒时代或将来临
2023年,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布一则有关气候的研究报道,警告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即将崩溃,到那时,地球将迎来极寒时代。文章一经发表,瞬间引起学术界一阵动荡,毕竟《自然》杂志的含金量不必多说,而这一次使用的是“警告”,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但在普通
“青年气候行动:为更加绿色的未来行动起来”圆桌会举行
6月24日,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开幕式在福州举行。贵州省青年联合会受邀参与本次活动,开展主题为“青年气候行动:为更加绿色的未来行动起来”中美青年圆桌会,并结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布设青年市集展位。活动现场。6月25日,在中美青年圆桌会中,贵州青年代表
极端天气频发,该如何应对?
  本报讯万彦军、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黄玉龙报道: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入夏以来,各地暴雨、雷电、强对流等极端天气频发,如果应对不当容易造成生命威胁和财产损失。面对极端天气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江西省气候中心专家给出这些建议。  江西
中国作为全球创新重要一极的影响力持续提升——海外热议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24日隆重召开。会议提出,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亚投行首席经济学家:加大气候融资力度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本文转自:人民网人民网湖州6月22日电(曹欣悦)6月22日,以“中国式现代化: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欧美同学会第三届国际智库论坛在湖州举行。来自美国、德国、法国等十余个国家的智库专家代表围绕气候变化与碳中和、非碳能源产业创新发展、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等议
远古生物的尸体从冻土层中发现,或已有5万年,侧面发出危险信号
在遥远的古代,生物的遗骸在冰冷的冻土中沉睡,如今已被发现,可能已有五万年的历史,这不仅是对环境变化的警示,也提醒我们关注潜在的风险。不久前,在俄罗斯发生的柴油泄漏事件,对北极地区的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初步分析表明,全球气温的升高导致冻土层发生变化,进而引
“南涝北旱”“旱涝并发”,极端天气为何频现?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赵萌萌)“今年以来的全球多地极端天气事件,与厄尔尼诺现象有一定联系。厄尔尼诺对全球变暖、区域或全球气候异常具有显著的放大作用,使得极端天气频次更高、强度更强、影响更广。”6月21日,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王澄海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南极裂开大口子,1520亿吨淡水注入大海!危机还在后面?
南极洲的冰层出现裂缝,释放出高达1520亿吨的淡水涌入海洋,这一现象可能预示着更加严峻的未来挑战。南北极地区由于其极端的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相对较少,理论上受到的影响应该微乎其微。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波及到了这些遥远的角落。化石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