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有着严格规范。一般来说,都是立嫡长子,如果嫡长子不够贤能,皇帝有权挑选最有能力的皇子或皇孙。 然而朝代更替,谋朝篡位之事时常有之,唐朝唐太宗李世民与明朝明成祖朱棣,按照正统来说,都属于篡位。

李世民与朱棣都不是嫡长子,而且都是通过发动兵变取得了皇位,但历史上对两人的评价却大相径庭。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开启了大唐盛世的“贞观之治”,而朱棣的篡位之路却被称作“靖难之役”,为何两者名声区别如此之大? 李世民:功臣夺储 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他年幼从军,还曾经在雁门关解救过隋炀帝,隋朝时便已立下赫赫战功。 义宁元年,隋炀帝遇害,隋朝命运已终,李渊命李世民统兵,击败隋朝陇西、西秦、夏王、洛阳王等多股势力,最终统一全国,建立唐朝。

高祖建立唐朝后,册封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随后的数十年间,李世民率部平定了刘武周、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晋封秦王。 可以说,唐朝从起兵建唐到平定天下,李世民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然而,李世民在外立下赫赫军功,太子李建成,也就是李世民的大哥却很不服气。 他虽是嫡长子,但手中的兵马却不敌秦王,在军中和老臣之间的威望也不敌李世民,这样的太子,即使将来坐上帝位,秦王也会成为自己最大的对手。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前夕,李建成由于恐惧秦王府的壮大,便凑请李渊,将房玄龄、杜如晦等秦王府的重要幕僚逐出秦王府。 当时,秦王府许多文武都被罢免官职流放,李建成原本以为这样能够砍掉李世民的左右手,却没想到将人逼急了。

秦王府中剩下的人,如长孙无忌、尉迟恭、张公瑾等,力劝李世民尽快采取行动,杀掉李建成,否则太子党的刀便将架到秦王党众人的脖子上。 626年6月4日清晨,李世民率手下在玄武门设下埋伏,击杀李建成,并将李建成的五个儿子统统赐死,李建成全家被逐出皇室宗籍。 李建成和他的五个儿子死后,由于没有了嫡长子或嫡长孙,太子之位便顺理成章的轮到李世民。 6月8日,唐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各种政务皆由李世民处理,9月4号,唐高祖便宣布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虽说是夺取了大哥的太子之位,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直接原因,还是太子党与秦王党之间“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如果李世民不采取行动,丢掉性命的就会是他自己,而在夺得皇位后,李世民对其他弟兄也没有采取过分的行动,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手足相残。 李世民在位期间,广招贤臣,对内厉行节约,文治天下,休养生息;对外则开疆拓土,重创高句丽,攻灭东突厥,与北方民族相处融洽,尊号“天可汗”,开启了为后世称赞的“贞观之治”,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朱棣:藩王篡位 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与李世民自幼参军不同,朱棣八岁时,朱元璋已经称帝,十岁时他就被封为“燕王”,锦衣玉食,享受着优渥的宫廷生活和良好的文武礼制教育。

朱棣十六岁那年,与魏国公徐达的长女徐氏成婚,二十岁时便前往封地北平,镇守一方。 洪武二十五年,时任太子朱标因病去世,朱元璋为了杜绝其余皇子对皇位的觊觎之心,便立朱标的嫡长子、也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元璋去世前夕,其余两位亲王:秦王与晋王相继去世,朱棣便成为了诸王中最年长之人。 为了保证朱允炆顺利掌权,朱元璋曾在去世前给朱棣写过一封密信,将其视为朱家皇朝的支柱,但朱元璋同样也顾虑燕王朱棣权势过大,留下遗诏:“诸王临国,毋得至京。”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按理说,朱棣在朱元璋的庇佑下才能有“燕王”的地位,对于父亲选定的继承人朱允炆,应该要尽心尽力辅佐才是,可此时朱棣羽翼丰满,不仅有久经沙场的护卫军,在其封地也早已是“一人至尊”,他不甘心一辈子做一个“亲王”!

对于朱棣在燕王封地的权势滔天,建文帝继位后不久,便有臣子如齐泰、黄子澄等人,建议朱允炆进行削藩。 为了控制封地、稳固朝纲,朱允炆采取了群臣的建议,然而朱棣根本不会配合侄子的政策。 于是,朱棣一边称病,明面上配合朱允炆,实际上暗中加紧练兵,于洪武三十二年自北平率兵而起。 朱棣以“遵祖训、靖国难”,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名,誓师出征,“以清君侧之恶”,开启了“靖难之役”。 “靖难”,在古文中的意思便为朝堂之上有奸邪之人,“靖”,即为平定。

这场“靖难之役”,整整打了四年,朱允炆也仅仅继位四年,便被朱棣取而代之,而“靖难之役”波及的地区,从朱棣的封地北平,一路向南攻至南京,直到南京城陷落,宫中火气,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在南京奉天殿继承皇位,这场叔侄之间的争夺战才宣告落幕。 二者对比 之所以后人对李世民与朱棣的评价相差较大,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 其一是二人夺取皇权的原因有很大区别。 李世民夺取皇位之时,李渊还没有退位,下一任皇位的继位者本就是未知数,李世民与李建成的争斗,在当时是嫡长的太子与军功累累的次子之间的斗争。

可朱棣乃是藩王,建文帝朱允炆更是他的亲侄子,不论是从嫡长有序,还是以他所谓的“靖国难”为由,朱棣篡取皇位都有许多违例之处。 李世民为了保全性命而不得不与太子相争,朱棣却是因为朱允炆“削藩”伤害到他的利益,而发动了“靖难之役”。 其二是二人夺取皇权的过程,影响差别巨大。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直接射杀了太子李建成,随后斩杀了太子的五个儿子,但对于其他皇子以及太子党之人,却没有通通斩尽杀绝,也就是说,李世民夺嫡,仅仅针对了最核心的对手,没有造成无辜的伤害。 但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时间耗费整整四年,空间上跨越了北平至南京,可谓耗时耗力巨大,对百姓造成的伤害、对国力造成的损害都巨大。

而除此之外,朱棣在夺权后,对建文帝的旧臣都采取了极度血腥的手段。 例如,主张削藩的大臣齐泰被凌迟、同时诛连三族;兵部尚书被碎尸万段,妻女论为官妓、幼子被残忍虐杀;大理寺丞被割掉耳朵、乱棍打死。 朱棣更是发明了“瓜蔓抄”这一诛连法,“瓜蔓”,顾名思义,便是连罪臣的邻居都难逃一死。 朱棣夺位四年,在位二十余年,而这种血腥屠杀却持续了将近数十年。 因此,即使朱棣登上了九五至尊之位,在当时的史书上留下了“靖国难”这样看似正当的理由,后世对其人的评价也是客观的,明朝的根基也不能与唐朝同日而语。 第三个原因,便是李世民与朱棣两人在为君之道上的区别。

“贞观之治”在几千年封建王朝中的地位已经无需多言,但朱棣所开启的“永乐盛世”却留下了不少隐患。 朱棣在治国方面的表现虽然不如李世民,但他同样重视人才、尊崇儒学、发展生产,因为知晓自己夺位过程产生了民怨,所以他勤于政务,从不懈怠。 但也因为生性多疑,他恢复了早就被朱元璋废除的锦衣卫制度,到了后世,锦衣卫已经成为当权者铲除异己的工具。 除此之外,他还违背了“宦官不许参政”的祖训,将宦官视为自己的心腹,不论出使、监军、甚至镇守一方,都允许宦官参与,彻底开启了宦官参政的先河,让宦官乱政成为明朝除之不尽的毒瘤。 结语 李世民打下了大唐江山的绝大部分,其将军的形象在民众心中早已生根,而且“玄武门之变”速战速决,根本没有影响到百姓的生活,对于百姓来说,无论掌权者是谁,他们看中的只有生活是否稳定安康。

可朱棣最大的错误,便是将自己对皇权的渴望凌驾在百姓之上。 建文帝掌权四年,朱棣主导的“靖难之役”便持续了四年,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更别说安稳的生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朱棣兢兢业业掌权二十年,也是如履薄冰的二十年,明朝自开国皇帝朱元璋后便开始走下坡路,或许正是因为像朱棣这样的掌权者格局太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